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2025年3月1310:05:52发布者:谷获仔 75 views 举报
总字数:约9827字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高三语文

10

1

2024—2025 学年度下学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图像是文化的符号。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形成了独具东方风韵的美学体系,

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的传

承与弘扬,图像化表达是其形式之一,由图像展演进行的中华文明传播与跨文

化沟通亦古来有之。14 世纪,中国的图画、瓷器和丝绸曾流行于欧洲上层社

会,绘制有龙凤吉祥图、青花瓷、中国本土风情符号的图像深受西方人士喜爱,

成为了解东方风情的重要媒介。中国山水画、人物画、写意画等独具东方形式

美感的画品与画技对亚洲、欧洲等地的绘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饱含“中

国趣味”的图像用隐喻的方式向世人传递着阴阳哲学、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和

超然气节,并在濡化与涵化的国际传播中实现艺术的跨文化互鉴与文明的多元

交融。

随着媒介迭代,视觉传播由二维图像走向三维空间,由静态视觉变为动态

影像,由现实空间迈向虚实结合的数字空间。在数字视觉主导的当下,我们正

在进入一个由表情包、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塑的全球化数字交往空间。为此,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考察,数字视觉传播是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

效进路。因为数字视觉影像可以打破语言存在的文化折扣困境,进入多语言体

系,让人人都能接触;数字视觉传播较之于文字传播,更具凝练性、具象性与

直观性,能更好实现跨文化沟通,从“硬传播”向“软传播”转化;数字技术

视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可更好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

术手段,促成世界受众在“视觉——沉浸式体验——文化感知”的传播进路中,

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准确认知。

媒介迭代后的“眼球经济”会更加关注内容价值,需要数字视觉技术与中

华文明的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可沟通性,中华文明因其先进性在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为此,在新媒体视觉传播进路中,要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国传统图像精神,

提升文化基因萃取能力,重视人类共通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提炼。同时,要善用

数字视觉技术与元素,让中华文明中的文物、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更多现代

{#{QQABBYggwgI4kASACQ7rEUWQCQiQkIIgJYoEwQCQKAYKgRFIBCA=}#}

高三语文

10

2

化与国际化元素,让中华文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世界文明相沟通。

(摘编自《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力》)

材料二:

在数字媒介技术变革作用下,世界交往进入了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

人与人之间普遍的、直接的交往关系的新阶段,我们可称之为“数字世界交往”。

数字世界交往是建立在元技术、后勤型媒介逻辑上的复杂体系。从基特勒

到彼得斯的媒介哲学,都十分强调媒介作为人类存有的本体论意义,具有组织、

协调人和物的关系的基础功能。在此意义上,互联网只是媒介技术的表层,而

底层的媒介元素则是通信技术、代码、算法等组成的技术系统。这一技术系统

不仅塑造了人们交往的信息语法,而且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提供了标准格式。

数字世界交往关系是全时、全域形态的,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超越了工业文

明时代的交往体系。除了民族国家仍然作为重要的交往主体外,宏观上以文明

为基本单元的交往活动、微观上以人为交往主体的世界交往活动都得到了极大

扩展。随着数字孪生、赛博人等新现象出现,数字交往看起来指向虚拟的交往,

然而物质交往依然十分重要。数字交往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即媒介基础设施条

件、物质交往需求、资源(技术)供给等是交往前提,而交往关系的发展反过来

又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将数字技术落后的地区与人群连接到超级信息系统中。

数字世界交往方式更加“轻盈”与流动,同时又呈现出平台化交往的新特

征。工业时代的世界交往以规模化、标准化为特征。而数字时代的交往,则以

个体式、碎片化、多样化为特征,图像社交、短视频社交、游戏社交风靡全球

即是表征。然而,平台在背后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大型跨国企业、超级互联网

公司、全球供应链等平台的基础设施化过程中,平台正在成为世界交往的行动

者之一,跨越了以民族国家为疆域的传统交往边界。

数字世界交往的兴起为文明的交流互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首先,数字媒

介是现代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文明的最新成果,它本身就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

在数字媒介上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态,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形式,文明交

流与文化融合创新交织在一起。其次,文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遗产、思想观念、

文化艺术等内容都可以被数字化,交流过程也被存储于云端,这与前数字时代

存在显著区别,时间与空间问题不再制约文明交流,能否数字化则是影响文明

交流互鉴的关键。最后,文明交流主体间的关系是多向度的,既是现实的交往

也是虚拟的交往,既是在场的交往又是离身的交往,文化族群之间的交往更加

频繁。简言之,数字媒介是文明交流的“镜像”,文明交流在媒介中存在。

(摘编自涂凌波《数字时代的世界交往与文明交流新图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图像是文化的符号,图像化表达是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等精神特质的

传承与弘扬的唯一形式。

{#{QQABBYggwgI4kASACQ7rEUWQCQiQkIIgJYoEwQCQKAYKgRFIBCA=}#}

高三语文

10

3

B.提升文化基因萃取能力,让中华文明融入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以促进媒

介迭代后的“眼球经济”。

C.在数字媒介技术变革作用下,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人与人之间普遍的、

直接的世界交往开始了。

D.当下,数字世界交往的兴起为文明的交流互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与前

数字时代存在显著区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数字视觉传播因打破语言、文字的障碍,而成为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的有

效进路。

B.中华文明曾经的领先地位,让我们在新媒体视觉传播进路中有了文化自信

的底气。

C.数字交往与生产力是对立统一关系:数字交往推动生产力,生产力制约数

字交往。

D.没有平台支撑,数字世界交往就可能难以跨越以民族国家为疆域的传统交

往边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A.故宫博物院应用互联网络等开发了《数字多宝阁》等数字产品,将数字创

意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B.2023 年,“银发知播”群体被评为“感动中国 2022 年度人物”,这群爷爷

奶奶通过不同网络直播平台讲解传统知识与文化,创造流量,汇聚能量。

C.加快移动端传播平台建设,创新短视频、微视频、云直播等多元信息发布

形式,更好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D.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马泉以三星堆为例做《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可视

化创作与传播》主题演讲。

4.对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华文明传播与交流,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说明。(4 分)

5.下列文字是“2021—2022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典籍里的

中国》引发海内外观众强烈共鸣。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该节目获得成功的

原因。(6 分)

央视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亚洲太平洋地区最富声誉的

媒体奖项——第 58 届亚广联奖,评委会认为“节目让充满古老智慧的经典之

作焕发新生,在智识和情感上引发了我们的强烈共鸣”。节目以“戏剧+影视

+文化访谈”的呈现模式,陆续介绍了《尚书》《论语》等 11 部流传千古、享

誉中外的经典名篇。节目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超 33 亿,视频播放量超 20 亿,

在海外视频网站获得了数亿次的点击率,掀起了“典籍热”。

{#{QQABBYggwgI4kASACQ7rEUWQCQiQkIIgJYoEwQCQKAYKgRFIBCA=}#}

总页数:10
提示:下载前请核对题目。客服微信:homework51
标题含“答案”文字,下载的文档就有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文件亦包括在内)为“电大之家”用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