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2021 级二诊理科综合
第 1 页 共 14 页
宜宾市普通高中 2021 级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3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S 32
Cl 35.5
Ag 108
Ba 137
Pb 207
一、选择题:本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7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 .研究组成细胞的分子,实际上就是在探寻生命的物质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糖原、淀粉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不同导致其功能出现差异
B .胆固醇是动植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还参与脂质的运输
C .胰岛素、酶和抗体等物质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
D .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都有 DNA- 蛋白质复合物
2 .下列关于细胞物质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果脯在腌制中变甜的过程不属于主动吸收糖分
B .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时 K + 外流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C .乙酰胆碱为小分子化合物,可通过胞吐形式释放
D .同一种物质可以通过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3 .酒精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试剂。下列有关不同实验中不同浓度酒精作用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 50% 酒精用来洗去浮色
B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无水乙醇用来溶解和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C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中 95% 酒精用来固定细胞形态
D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 70% 酒精用来杀死并保存小动物
4 .油菜素是植物体内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物质。 2 , 4- 表油菜素内酯( EBR )是目前农业
上应用最多的油菜素类似物。为探究 EBR 对盐胁迫下垂穗披碱草幼苗伤害的缓解效应,科研人
员以垂穗披碱草幼苗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NaCl 浓度( mmol/L )
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EBR 浓度( μmol/L )
0
0
2
4
6
8
10
平均苗长( mm )
75
29
31
55
68
49
22
平均根长( mm )
28
12
13
18
21
15
8
A . 2 , 4- 表油菜素内酯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B .该实验能说明 EBR 对盐胁迫下垂穗披碱草幼苗的生长表现出两重性
C .影响垂穗披碱草生命活动的环境条件除盐胁迫外,还有光照、温度等
D .对盐胁迫下垂穗披碱草幼苗伤害的缓解效应的最适浓度为 6μmol/L
{#{QQABKQyk4gKQkATACA6rQUEQC0gQkJOiLYoEAQCYOAYLQRFIBAA=}#}
高 2021 级二诊理科综合
第 2 页 共 14 页
5 .胰岛素在胰岛 B 细胞中合成。在胰岛 B 细胞的细胞核中,胰岛素基因区 DNA 向 mRNA 转录,
mRNA 从细胞核移向核糖体,翻译成前胰岛素原进入内质网,前胰岛素原经过再加工形成胰岛
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彻底水解的产物有四种含氮碱基、核糖和磷酸
B .胰岛素基因转录时需三种 RNA 参与,其中 tRNA 内部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C . mRNA 的密码子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以及翻译的起始和终止
D .一个核糖体可以同时结合多条成熟的 mRNA 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6 .据研究,普通小麦的自然形成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为:一粒小麦 (AA) 与
斯氏麦草( BB )杂交,产生的杂种一( AB )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了拟二粒小麦( AABB )。
拟二粒小麦又与滔氏麦草( DD )杂交,产生的杂种二( ABD )经染色体加倍,形成了 AABBDD
的普通小麦。其中 A 、 B 、 D 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 7 条染色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普通小麦形成过程中涉及的生物变异类型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杂种二 ABD 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 6 个染色体组, 42 条染色体
C .普通小麦的花粉培育出的植株细胞内有三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
D .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杂交能产生后代,两者不存在生殖隔离
7 .宜宾临港长江公铁大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路铁路两用钢箱梁斜拉桥。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 .大桥承重的斜拉钢索为非金属材料
B .大桥栏杆涂刷油漆仅为了美化大桥
C .建桥所用的水泥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D .大桥路面摊铺的沥青为纯净物
8 .沙丁胺醇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药,其结构如图。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式为
13
20
3
C H NO
B .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C .苯环上的二氯取代物有 3 种
D .不能使酸性 KMnO 4 溶液褪色
9 .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①
②
③
④
A .装置①用于实验室制取 Cl 2
B .装置②用于蒸发 Al 2 (SO 4 ) 3 溶液获得无水 Al 2 (SO 4 ) 3
C .关闭 a ,打开 b ,可检查装置③的气密性
D .操作④为酸性 KMnO 4 溶液滴定 FeSO 4 溶液
HO
HO
OH
H
N
{#{QQABKQyk4gKQkATACA6rQUEQC0gQkJOiLYoEAQCYOAYLQRFIBAA=}#}
高 2021 级二诊理科综合
第 3 页 共 14 页
10 .下列涉及 SO 2 参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过量 SO 2 通入 Na 2 CO 3 溶液: CO
2
3 + 2SO 2 + H 2 O 2HSO
-
3 + CO 2
B . SO 2 通入石灰乳: Ca 2+ + 2OH
- + SO 2 CaSO 3 ↓ + H 2 O
C . SO 2 通入碘水: SO 2 + I 2 + 2H 2 O 2H
+ + SO
2
4 + 2HI
D .少量 SO 2 通入 Ca ( ClO) 2 溶液: SO 2 + Ca 2+ + 2ClO
- + H 2 O CaSO 3 ↓ + 2HClO
11 .某离子液体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 W 、 X 、 Y 、 Q 、 Z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
W 、 X 和 Y 的原子序数之和为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Y 为硼元素
B .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Q > X
C .简单阴离子半径大小: Q > Y
D . Z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某微生物燃料
电池工作原理如图 1 , Cr 2 O
2
7
浓度与 Cr 元素去除率( % )的关系如图 2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H 2 O
O 2
Cr 2 O 7
2-
Cr 3+
H +
H +
H +
铬还
原菌
A
CH 3 COO -
CO 2
图 1
图 2
Cr 2 O 7 浓度( mg/L )
2-
1 2 3 4
100
80
60
40
20
Cr 元素去除率/ %
M
N
质子交换膜
A . N 为正极, Cr 2 O
2
7
被还原
B . M 极的电极反应式: CH 3 COO
- - 8e
- + 2H 2 O 2CO 2 ↑ + 7H +
C . Cr 2 O
2
7
浓度较大时,可能会造成铬还原菌失去活性
D .装置中有 6 mol e
- 发生转移时,有 1 mol Cr 2 O
2
7
被消耗
13 . H 2 C 2 O 4 为二元弱酸,常温下将 0.1 mol/L NaOH 溶液滴入 20 mL 0.1 mol/L NaHC 2 O 4 溶液中,测
得溶液中 HC 2 O
4 (或 C 2 O
2
4 )的分布系数( )、滴入 NaOH 溶液体积( V )分别与 pH 的关系
如图所示。[已知:
2
-
2
4
-
2
4
-
2-
2
4
2
4
4
2
HC O
HC O
HC O
C O
H C O
c
c
c
c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 a 表示 C 2 O
2
4 的分布系数( )与 pH 的变化关系
B . H 2 C 2 O 4 第一步电离的平衡常数
4.2
a1
1 10
K
C . o 点: c (HC 2 O
4 ) > c (C 2 O
2
4 ) > c (H + ) > c (OH
― )
D . n 点: 2 c (Na + ) = 3 [ c (H 2 C 2 O 4 ) + c (HC 2 O
4 ) + c (C 2 O
2
4 ) ]
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 ~ 18 题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19 ~ 21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W 3 X
Y
Y
Z
Q
Q
Q
Q
Q
Q
+
XW 2
XW 2
XW 2
XW
XW
XW
XW 3
{#{QQABKQyk4gKQkATACA6rQUEQC0gQkJOiLYoEAQCYOAYLQRFIBAA=}#}
高 2021 级二诊理科综合
第 4 页 共 14 页
14 .如图为氢原子 6 种可能的跃迁,对它们发出的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光的波长最长
B . c 光的频率最小
C . f 光的光子能量最大
D . b 、 d 光的光子能量之和大于 e 光的光子能量
15 .水平架设的三根绝缘输电线缆彼此平行,线缆上电流大小相等,方向如图所示,位于三根线缆
上的 M 点、 P 点、 Q 点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ΔPQM 为等腰三角形, MQ = MP , O 点是 P , Q 连
线的中点,忽略地磁场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P 点和 Q 点所在的两条线缆相互排斥
B . M 点所在的线缆在 O 点处产生的磁场方向竖直向下
C . O 点处的磁场方向沿水平方向由 Q 点指向 P 点
D . M 点所在的线缆受到的安培力方向竖直向下
16 .图甲为远距离输电示意图,升压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 1 ∶ 200 ,降压变压器原、副线圈
的匝数比为 200 ∶ 1 ,远距离输电线的总电阻为 100 Ω ,若升压变压器的输入电压如图乙所示,
输入功率为 500 kW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户端交流电的频率为 100 Hz
B .用户端电压为 245 V
C .输电线中的电流为 15 A
D .输电线路的损耗功率为 25 kW
17 .如图为神舟十七号的发射和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过程示意图,图中Ⅰ为飞船的近地圆轨道,
其轨道半径为 R1 ,Ⅱ为椭圆变轨轨道,Ⅲ为天和核心舱所在的圆轨道,轨道半径为 R2 ,天和核
心舱在Ⅲ轨道上运行周期为 T 。 P 、 Q 分别为Ⅱ轨道与Ⅰ、Ⅲ轨道的交会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飞船在轨道Ⅰ上运行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B .飞船在Ⅰ轨道的速度大小一定小于飞船在Ⅲ轨道的速度大小
C .飞船在Ⅱ轨道 P 点的加速度大于Ⅰ轨道上 P 点的加速度
D .飞船在Ⅱ轨道从 P 到 Q 的时间为
3
1
2
2
1
2
2
R
R
T
R
18 .如图甲为皮带输送机简化模型图,皮带输送机倾角 θ = 370 ,顺时针匀速转动,在输送带下端 A
点无初速放入货物。货物从下端 A 点运动到上端 B 点的过程中,其机械能 E 与位移 s 的关系图
像(以 A 位置所在水平面为零势能面)如图乙所示。货物视为质点,质量 m = 10 kg 重力加速度
g = 10 m/s2 , sin 370 = 0.6 , cos 370 = 0.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QQABKQyk4gKQkATACA6rQUEQC0gQkJOiLYoEAQCYOAYLQRFIBAA=}#}
高 2021 级二诊理科综合
第 5 页 共 14 页
A .货物与输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825
B .输送带 A 、 B 两端点间的距离为 8 m
C .货物从下端 A 点运动到上端 B 点的时间为 9 s
D .皮带输送机因运送该货物而多消耗的能量为 585 J
19 .如图所示,实线为两个点电荷 Q1 和 Q2 产生的电场中的电场线(方向未标出), c 、 d 是关于两
个点电荷连线对称的两点,一带正电的离子(不计重力)沿 ɑOb 运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Q 1 的电荷量大于 Q 2 的电荷量
B . Q 1 带正电, Q 2 带负电
C . c 、 d 两点的电势相同,场强也相同
D .正离子在 ɑ 点的电势能大于在 O 点的电势能
20 .如图甲所示,在空间存在一个变化的电场和一个变化的磁场,电场强度的方向水平向右(图甲
中由 B 指向 C ),电场强度的大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于纸面,
磁感应强度的大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在 t = 0 s 时,从 A 点沿 AB 方向(垂直于 BC )
以初速度 v0 射出第一个粒子,并在此之后,每隔 1 s 有一个相同的粒子沿 AB 方向均以初速度
v0 射出,射出的粒子均能击中 C 点。若 AB = BC = l ,且粒子由 A 点到 C 点的运动时间均小于 1
s 。不计空气阻力、粒子重力及电磁、磁场变化带来的影响,且电磁、磁场的变化无延迟,对于
各粒子由 A 点运动到 C 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B .电场强度大小 E 0 和磁感应强度大小 B 0 之比为 2 v 0 ∶ 1
C .第一个粒子和第二个粒子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π ∶ 2
D .第一个粒子和第二个粒子通过 C 点的动能之比为 5 ∶ 1
21 .如图所示,圆筒 C 可以沿足够长的水平固定光滑杆左右滑动,圆筒下方用不可伸长的轻绳悬挂
物体 B 。开始时物体 B 和圆筒 C 均静止,子弹 A 以 100 m/s 的水平初速度在极短时间内击穿物
体 B 后速度减为 40 m/s ,已知子弹 A 、物体 B 、圆筒 C 的质量分
别为 mA = 0.1 kg 、 mB = 1.0 kg 、 mC = 0.5 kg ,重力加速度 g = 10 m/s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 B 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0.6 m
B .物体 B 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1.8 m
C .物体 C 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 4.0 m/s
D .物体 C 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 8.0 m/s
三、非选择题:共 174 分.第 22 ~ 3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33 ~ 38 题为选考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29 分)
{#{QQABKQyk4gKQkATACA6rQUEQC0gQkJOiLYoEAQCYOAYLQRFI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