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城区 2024 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点、考场、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同时填
写在试卷上。
4.选择题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字体工整,笔
迹清楚。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 18 分)
1.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古老的湟水自西向东,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两岸花红柳绿、田畴齐整、麦穗扬花,美不
shèng ( )收。湟水是河湟儿女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它流 tǎng ( )在河湟谷地,丰润了连绵山川,滋养
了广袤大地,哺育了芸芸众生,也见证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河湟文化。西宁作为河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和核心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里
相互交融,共同绘就了一幅巧妙绝伦的画卷。河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挖掘河湟
文化的价值,推动河湟文化,让河湟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美不 shèng ( )收 流 tǎng ( )
( 2 )给加点字注音。
丰润( ) 哺( )育
( 3 )语段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浩浩荡荡
B. 名副其实
C. 巧妙绝伦
D. 与日俱增
( 4 )语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你修改。
我们要深入挖掘河湟文化的价值,推动河湟文化。
2. 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一句中,“晚生”属于敬辞,“久仰”属于谦
辞。
B. 演讲词语言风格多样,如《最后一次讲演》语言慷慨激昂,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应有格物致知精
神》语言准确、严谨。
C. 《活板》选自沈括的《梦 溪 笔 谈 》。《梦 溪 笔 谈 》是一部笔 记 作 品 ,其中 记载了 丰富的 科技 知识, 反映
了 我 国古代特别 是 北宋 时 期 的 科技成就 。
D. “ 立春过 后, 大地渐渐从沉睡 中 苏醒过来 ”一句中,“ 大地 ”是名词,“ 渐渐 ”是副词,“ 从 ”是 介 词。
3. 用 古诗 文 原 句填 空 。
河湟 大地山川秀 美, 景 物 奇 绝。 春暖乍寒 时分, 古 城西宁 随 处 显露 “ 几 处 早莺争暖树 , ① _______ ”
( 白居易 《 钱塘湖春行 》)的 春 意; 静谧月 色 之 下, 青海湖显现 “ 浮光跃金 , ② ______ ”(范 仲淹 《 岳阳
楼记 》)的 景象 ;高 山 流水 之 间, 互助北山可见 “ 素湍绿潭 , ③ _______ ”( 郦 道 元 《 三峡 》)的 景 致。
河湟 儿女 意 气 风 发 , 豪气 干 云 。他们 艰苦奋斗 ,有 着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④ _______ ”( 李商隐 《无
题》)的 奉献 精神;他们 攻坚克难 ,有 着 “ ⑤ ______ , ⑥ _____ ”( 李白 《 行路难 (其一)》)的 坚定信
念 。 伟哉 ,河湟 山川 生生不 息 , 呈现 “ ⑦ _____ , 江春 入 旧 年”( 王湾 《次 北固山 下》)的 蓬勃 生 机 ; 壮
哉 ,河湟 儿女 不 屈 不 惧 , 坚守 “ ⑧ _____ ,只有 香 如 故 ”( 陆游 《 卜算 子 ·咏梅 》)的初 心!
二 、 综合性 学 习 (共 8 分)
西宁 市 文 旅局举办 “ 大 美 青海之 ‘ 遗 ’ 游 ‘ 味 ’ 尽 ”文化 遗产主 题 宣传 活动,请你 参 与 并完成以 下 任 务。
【材料 一 】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节庆礼
仪等。这些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 材料二】
青海特色美食——河湟暖锅
锅底:一般由牛、羊肉清汤、鸡汤等调 制 。
食 材 : 牦 牛肉、 藏 羊肉、大 白菜 、 洋芋 、青 头 大 萝
卜 ,自 家腌制 的 酸菜 、花 菜 等。
做法 :先 将 肉类 煮熟 , 切 成 薄片 入锅,再 依次 加入 蔬
菜 、 配料 ,等到 火旺 汤 开 , 即 可 开吃 。
温馨提示 :河湟暖锅老 少皆宜 , 适合三 到 五 人一 起享
用 。
4. 党
的
二十大报告 中 指 出:“加 大 文物和文化 遗产保护 力 度 ,加 强 城 乡建设 中 历史 文化 保护传承 ”。请你
根据 【材料 一 】 内容, 说说 为 什么 要 保护 文化 遗产 。
5. 为 宣传青海 文化 遗产 ,文 旅局拟设计 文化 遗产展馆 。请 仿照示例 ,给 另外两个展馆取 名,要求名 称 与 展
馆展示 内容相 符 。
【 工 艺坊】 内容:湟 源排灯 、 酥油花 、“ 青绣 ” 荷包……
【① 】 内容: 青海 平 弦戏 、 土族安昭舞 、 回族宴席曲……
【溯源馆】 内容: 柳湾彩陶遗址 、 马家窑 文化 遗址 、 丹噶尔古域……
【② 】 内容:河湟 馓 子、河湟 暖锅 、 青海 老 八盘……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你作为美 食 推 介人 , 结合【材料二】 内容、 向游客 推 介 河湟 暖锅 ,力求 做 到 语言生动流 畅 ,有 吸引 力。
(150 字 以 上)
三 、 古诗 文阅读(共 14 分)
(一)(4 分)
阅读 苏 轼 的《 江 城子 · 密州 出 猎 》、 完成以 下对 话 。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苏轼
老 夫聊 发 少年狂 , 左牵黄 , 右擎苍 , 锦帽貂裘 , 千骑 卷 平冈 。为 报倾城 随 太守 ,亲 射虎 , 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 。 鬓微霜 , 又何妨!持 节 云 中, 何 日 遣冯 唐 ? 会 挽雕弓 如 满 月,西 北望 , 射天狼 。
7. 词自 产 生 以来 , 以 晏殊 、 柳 永等 人 为 代 表,风格多 婉约 , 苏 轼 另 拓 词风。请 补全 对 话 , 了 解 苏 词 特 点。
友 人 : 苏 君 , 近 日读 到 《 江 城子 · 密州 出 猎 》,风格与 以 往 之 词 大 为 迥异呀 !
苏 轼 : 呵呵 。 数 日前我 猎 于 郊 外 , 得此 词, 令东州 壮 士齐声歌 之 , 颇 壮 观也 !
友 人 :先前,词多 婉约 , 而此 词 具 有 ① _____ 的 特 点。其中的“ 狂 ”字 颇 可 玩 味 , 尽显豪 情狂态 。
“ 千骑 卷平 冈 ” 可 谓 场面 盛 大 , 尤 其“卷”字写出 猎者 ② ____ , 可见 君 行 为 之 “ 狂 ”;“ ③ ____ ,”一句
中, 君 自 比孙权 ,语 气 甚 “ 狂 ” 啊 !
苏 轼 : 虽 无 柳 七郎 ( 柳 永 )风 味 , 亦 自是一 家 。 然兄台 只 看 出我 行 “ 狂 ”, 可 知我 心 更 “ 狂 ” ?
友 人 :确实 ! “ 鬓微霜 , 又何妨 ”一句, 真 有不 服 老的 狂 气! 还 有“会 挽雕弓 如满 月 ,西 北 望 , 射天
狼 ” 尽显苏 君 ④ ______ 的 心 志 。
( 二 )(1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 回 答 问 题。
【 甲 】
舜 发 于畎亩 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孙叔敖举于 海, 百 里 奚举
于市 。 故天将降 大 任于 是人也,必先 苦 其心 志 , 劳 其 筋骨 , 饿 其 体肤 , 空乏 其 身 , 行拂乱 其 所 为, 所以 动
心 忍性 , 曾益 其 所 不 能 。
人 恒过 ,然 后能改;困于 心, 衡于虑 , 而后 作 ;征于 色,发 于声 , 而后喻 。入 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
敌 国 外患者 ,国 恒亡 。然 后知 生 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选自 孟 子《生于 忧患 , 死 于 安 乐 》)
【 乙 】
由锅 耳至 特里 ① ,路 甚崎岖 。是日, 车 在 前 ,主人正 襟危坐 , 仆夫扶辕 缓 行 。 行数十 里,路 始平 , 仆
夫回顾 主人 曰 : “ 而今而后 , 吾知免夫 ② 。 ” 于 是, 仆夫升车而坐 ,主人 凭轼而 观。 行数 里,主人 拥鼻微
吟 , 仆夫执 缓 鼾睡 。 已而 , 左枯根 , 右 巨 石 , 车仄 ③ 以翻 , 马卧且踢 ,主人 猬缩于箱 中 ④ , 仆夫鹄立于辕外 。
众 至 , 解勒断鞅 , 出马于辕 , 乃出 主人 于箱 。
仆夫曰 : “ 异哉 ,不 覆 ⑤ 于高冈而覆于平 地也。 ” 主人 曰 : “ 宜哉 , 高冈防 其 覆 ,是 以免于覆;平 地
自 以 为必不 覆 , 安得而 不 覆 也 ! ” 谢子闻 之 曰 : “ 善哉言乎 , 独车 也 乎哉 ⑥ ! ”
( 节 选自 谢济世 《 梅 庄杂著 》,有 删 改)
【 注 】①锅 耳 、 特 里 : 古代地 名。 ② 而今而 后, 吾 知 免夫 : 从 今往 后,我知道不用 牵 着 走 了 。 ③ 仄 : 倾斜 ,
偏斜 。 ④主人 猬缩 于 箱 中: 主人 像刺猬 一样 蜷缩 在 车厢 中。 猬 , 像刺猬 一样。 ⑤ 覆 : 倾覆 , 倾倒 。 ⑥ 善 哉
言 乎 , 独车也乎 哉 : 说 得好啊 , 这 不 仅仅 是对 车而 言 啊 !
8. 解释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傅 说举 于 版筑 之 间 举 :
(2) 仆夫 回 顾 主人 曰 顾 :
9. 下列 各组 句子中加点词的意 义 和用 法 相同的一项是( )
A. 舜 发 于 畎亩 之 中 皆 以 美于 徐公
B. 饿 其体 肤 其 真 无 马 邪
C. 不 覆 于高 冈而覆 于平 地 也 出 淤泥而 不染
D. 谢 子 闻 之 燕雀 安 知 鸿鹄 之 志 哉
10. 用 现代 汉语 翻译 下面句子。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曾 益 其 所 不 能 。
11. 【 甲 】 文 开头 运用 了① _____ 的 论 证 方 法 , 论 证 了人 才 是在 艰苦 环境 中 造 就 的。 接 着从个人成 才 谈到国
家 治理 。如 果 一 个国家 要 兴盛 ,在内要有“ ② ____ ”,在 外 要有“ ③ _____ ”, 由此 自 然引 出作 者 的 思想
观 点。 而 【 乙 】 文 通 过 一 个 小 故 事 , 阐 述 了 与 【 甲 】 文相同的道 理 , 即 : ④ _____ (用 甲 文 原 文 回 答)。
四 、 现代 文阅读(共 24 分)
(一)(11 分)
阅读下面文 章 , 回 答 问 题。
____________
潘春 华
① 灯笼起 源 于汉 代,其历史源 远 流长, 甲骨 文中的 “ 东 ” 字 可 能 就是 对原始灯笼形象 的 描 绘。 《南
史 · 宋 武帝纪》 中 记载 的 “ 葛 灯笼 ” 是 以 细竹 丝作为 骨 架 、 用 半透 明 油纸 为 框 的 灯笼 。 梁武帝 时, 还 出 现了
“ 藕 丝 灯 ” , 即用 土 锦 蒙糊 灯笼 , 并 在 上面饰 以 图 画。
② 随着 纸 的 出 现、 蜡 的发明, 灯笼 品种 日 益 增多, 朝野 皆 盛 。 【 A 】 到了唐代, 上 元之节, 灯 彩之 风
达 到 极致 。美 丽 的 灯 彩是 离 不 开 蜡烛 的, 所以 , 将以 蜡烛 制 成的 火 炬围 以 各 式罩 笼 , 以防 止风吹 火 灭 的 制
式被 广 泛采 用 , 并 为 熠熠 生 辉 的 灯 彩艺 术 提 供 了展 示 娱 乐 喜 庆的 舞台 , 从 而 受到人们 普遍 的重 视 和 热爱 。
开 元 年 间,唐 玄宗认 为 扎 结的花 灯 那闪烁 不 定 的 灯 光 象征 着 “ 彩 龙兆 祥,民富国强 ” , 于 是, 扎 花 灯 、 看
花 灯 的 风气 广为流 行 。 每逢 元 宵 之 夜 , 皇宫便 用 绢 丝 锦 帛扎 成 几 十 间 灯 楼 , 上置 各 式 灯笼 , 犹 如一 棵棵 灯
树 。
③ 【 B 】 明代 朱 元 璋 建 都应 天 府 时, 曾 在 秦淮 河 上燃放万盏 水 灯 。明 永 乐年 间, 朱棣 曾 在 午门 大 立 鳌
山 灯 柱 , 又 在东华 门 外 设 “ 灯市 ” 。明代 御 用 监下 设 有 “ 灯 作 ” ,是 专门 为 宫廷 制 作 宫 用灯 彩的地 方 。
④ 【 C 】 清代 初期 , 灯 节也 极盛 行 。 《 帝京景物略》 中 记述 : “ (正月) 十三 日, 家以 小盏 一 百 八枚 ,
夜 灯 之, 遍散井灶 、 门户 、 砧 石 , 曰 散 灯 也。其 聚 如 萤 , 散 如 星 。 ”
⑤ 由此可见,自古 以 来 ,人们 燃 灯 取 明、 燃 灯过 节,为历 朝 所 爱 重,长 盛 不 衰 ,实在是因为 灯笼能于
暗夜 之时创造 出 明 亮 多彩、 喜 庆 欢 乐 的美 好氛围 。
⑥ 将 中国 灯 彩 描 述 得 最 为 具 体 、 最 为生动 形象 的中国古代文学作 品当 数《 红 楼梦》 。 笔 者 粗略 地 归纳
了一 下 ,在 《 红 楼梦》 一 书 中 出 现的 灯 彩、 灯 式 不 下几 十 种 ,如 门 灯 、 灯 匾 、花 灯 、明 角 灯 、 手把 灯 、 谜
语 灯 …… 真 是 千 式 百 样 , 令 人 眼 花 缭 乱 。
⑦ 千百年 来 ,经 过 历 朝 历代 灯 彩艺人的 继承 和发展, 灯笼 品种 丰富多彩, 工 艺 制 作水 平高 超 。如 灯笼
从种 类 上 分, 有宫 灯 、 纱 灯 、 吊 灯 等 ; 从 造 型上 分, 有 人 物 、山水、花 鸟 、 龙凤 、 鱼 虫 ,等等。
⑧ 在中国人 眼 中, 灯笼 往往意味 着 喜 庆、 隆 重和 圆 满 , 象征 着 阖 家 团圆 、 事业兴 旺 、 光 明 幸福 。 每逢
农历 春 节、元 宵 节、中 秋 节 乃至 国庆节,全国 许 多 城 镇 的社区、 公园 、道路等 都 会 挂 起灯笼 。这 种传统蕴
含 着中华民族特 有 的、丰富的文化底 蕴 。 灯笼 俨 然成了中国文化的 符号 。
(选自《 百 科 知识》,有 删 改)
12. 请你给本文 拟 写标题 _______________
13. 结合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 说 明 文语言的准确、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