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襄阳四中、五中学科特长生联合招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用时: 100 分钟满分: 120
分
考试时间: 2024 年 3 月 30 日上午 8:10-
9:50
☆ 祝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 (30 分 )
( 一 )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4 小题, 14 分 ) 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
材料一
20 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 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 自由、有目的活动
的特性。诗
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
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
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
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
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
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
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
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
隐藏到情节和场景
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
志情
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
模拟
, 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 成为诗人主观情
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 ”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 里,五四新
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 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
传统的旧风俗、 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胡适 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
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 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 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 层次的情
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 诞的,不应与民族精
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 篇 是 最富 于个性 色 彩 的 。然而
抒情诗是 否只 是 纯 个性, 纯偶 然性,而 毫无普遍 意 义呢 ? 不是的 。优秀
的诗人在创作时 决 不
是不 负责任 地自由倾 泻 ,而要 根据 时代的要求、 民族的特征以 及 自己的 哲 学与美学观点对之 进
行审 视 , 进 行 加工 。真 正伟大 的诗 篇 , 既 是 高度 个 性化的,又 涵括广泛 的 普遍 性,也 就 是说在
诗人 唱 出的具体的特 定 的歌 声 中, 包含 着 超 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 色 的, 反映 出民族
性的人民的心 声 。为 什么 主体真实地 袒露 自己的内心, 往往会带 有一 定 程 度 的 普遍 性 呢 ? 这是由于抒情主
体是

一个 单 个的人,但同时也是 处 于一 定 时代、一 定 民族、一 定社会关 系中的人,是人 类共同性中 某些 特
征的体现 者 。 普希金 说过:“我的 永远正直 的 声 音,是 俄罗斯 人 民的回 声 。”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
代、与人民是一 致 的,因为诗人本身 就 生活在 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 员 。 伟大 的诗人 往往 有一种 涵盖
一 切 的气 魄 :我是人民 ! 人 民是我 ! 因此要 做 一个真 正 的诗人 就 要自 觉 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 融合 在
一起 ,
让 自己的 胸膛 中 流 着民族的热 血 , 让 自己的 脉搏 和着时代的 脉搏 而 跳 动。这样,他 的诗越是
个性的 , 就 越有 普遍 的 价 值。
( 摘编 自 吴 思 敬《 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 品格》 )
材料 二 :
当 前 中国新诗出现了 令 人 尴尬 的 局 面,一 方 面, 称 为诗人的人越来越 多 ,写诗 似 乎 也越来越 容
易 , 越来越 随 意。诗 坛 内热热 闹闹 ,诗 坛外冷冷清清 , 广大 读 者 对 新诗 已 由不满、 失望 到 弃 之而 去 。
从诗的内 容方 面来 讲 ,当代的诗 存 在着 反崇高 、 反 共性、 反 意 义 等现象,而代 之以 虚 拟、 玩 世、
丑陋 、 庸 俗等。 境 界是诗歌的 灵魂 ,也是 价 值的 最终 所在,它并 不 浮 出诗歌的表层,但 却 以它那不 可
触摸 的 光辉 照 亮全 诗, 没 有 境 界的诗 如珠玉失 去光泽 。现在有 些 诗不但 缺乏境 界, 甚至 以 庸 俗、 低劣 、
丑恶 入诗。 伪道德 、 假崇 高 自然应 该遭 到 批评 ,但 若 因此 舍弃 以“真 善 美”作为生 命价 值的 导航 ,那
实在是 一种本质性的 误导 。
在 全球 化的 今天 ,即 使 发生在 遥远 的 天涯海角 的 变故 ,也 会 对 全球 、 全 人类起 着 牵 一发而动 全 身
的 效果 , 信息 时代人们的 命 运 比 以 往任何历史 时代都 更紧密 地 捆 绑 在一起。因此, 敏 感的诗人不 会像 一
只工蚁只忙碌 着经 营 自己的 巢穴 ,而不 预见 人类共同 命 运的 走 向。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
转 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 非 常个人化的情 绪 的描 述 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 关键 在于
不同 高 度 的观 察 引出不同 高度 的情感, 至少 诗人不应 该将 自己 紧闭 在狭小的 天 地间。抒发 强烈的个人
色彩 之情并 非 诗歌的 全部 ,尤其当这种感情 缺乏 时代感时。因此,在 全 球 化的 今天 ,中国诗人应当 将
自己的目 光转 向世界 形势 的发展, 多关 心自己的国家 和 几千 年的 古老 文化所 可 能面 临 的种种 问 题, 像
古今 中 外 的 许多伟大 诗人一样写下 对人类的生 存 和 命 运有着 深远 意 义 的诗,用自己的作 品 回 答什么 是
诗、 什么 是诗人 的 责任 这样重要的 问 题。
( 摘编 自 章燕《 中国新诗的发展 进 程 及 其出 路—— 诗人 郑敏访谈》 )
材料三:
我 看 一 阵 向 晚 的 春 风
悄悄揉 过 丰润 的 青草 ,
我 看 它们 低首 又 低首 ,
也 许远水荡 起了一 片绿潮;
.......
哦 , 逝去 的 多少欢 乐和 忧戚 ,
我 枉 然在 你 的心 胸 里描画 !

哦 ! 多少 年来 你丰润 生 命
永 在 寂静 的 谐奏 里 勃 发。
.......
哦 , 让 我的 呼吸 与自然 合流 !
让欢 笑 和 哀愁洒 向我心里,
像 季 节 燃 起 花朵 又把它 吹熄 。
( 摘编 自 穆旦 《 我 看》 )
1. 下 列 对材料相 关 内 容 的理解和分 析 , 正 确 的一项是 (2 分 )
A.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 三 者 不一样,因为这 三 者没 有系统的审美
观点。
B. 当 今 中国新诗出现 令 人 尴尬 的 局 面,其 原 因之一是 舍弃 “真 善 美 ”的生 命价 值而 导致 了 境 界
不 高 。
C. 全球 化的 今天 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 提 出了 更高 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 转 向 非 常个人化的情
绪 的描 述 。
D.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 ”时代得到极 大 认同, 以 至 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 都与人的解放联
系起来。
2. 根据 材料内 容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一项是 (2 分 )
A. 《 祖 国 啊 ,我 亲 爱的 祖 国 》 中的“ 胚芽 ”“起 跑线 ”“ 黎 明 ”等,表现了 祖 国 让 人 振奋 的 崛 起
和新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 如果 诗人不真实地 袒露 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 品就可 能 反映 不出有时代特 色 的、民族性的人民
心 声 。
C. 关 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 色彩 与时代性的 关 系,材料一和材料 二 都认为 两 者 并 不 矛盾 ,又都特
别 强调了时代性。
D. 只 要中国新诗人 将 自己的目 光转 向世界和时代, 就 能 改 变广大 读 者 对新诗不 满、 失望 和 弃 之
而 去 的 局 面。
3. 请简 要 概 括 材料一的行文 脉 络 。 (4 分 )
4. 穆旦 的 《 我 看》 体现了“越是个性的, 就 越有 普遍 的 价 值”的论 断 , 请结 合 材料,
根据 诗歌 《 我 看》 的相 关 内 容进 行 简 要分 析 。 (6 分 )
( 二 ) 现代文 阅读 ( 本题共 4 小题 , 16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 ~ 8 题。
茧
费孝通
1936 年的 初夏 ,在一 座介 于 苏州 和 杭州 之间的小 镇 上,一间 丝厂开张 了。 大 运 河 从这 座 新 建
工
厂 前 面 流 过, 河 上 航 船 满 载茧袋 。 工 人们在 码头卸 下 茧袋 , 将 其 存 放在 仓库 里。 茧袋 不 断 流进工 厂 ,
好 似自己在运动。
突 然, 茧袋平顺 的 流 动中 断 了。 张婶 的 闯 入, 扰乱 了 茧袋 的运 输秩序 。 张婶 不
知 所 措 , 她 没
意识到自己 已 经 扰乱 了 工 厂 的运 转 。 她忘 了自己此时并不在 村 里,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