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 论 篇

篆刻,俗称“刻图章”或“刻印章”,由于
其印文多用篆书,而且先写后刻,所以叫作
“篆刻”。
篆刻分写篆和刻字两大部分,其中写篆就是
书法。所以,篆刻和书法关系极为密切,况且
书法作品上如果没有作者的印信(印章),将
是不完整的。由于篆刻和书法密不可分,所以,
经常两者相提并论称“书法篆刻”,或有时将
篆刻包括在书法之内,但严格讲,篆刻应该是
一门独立于书法的古老艺术形式。篆刻艺术源
远流长,迄今也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传统的篆刻学习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和
模式,因为印石比较小,加之方法独特,讲究
写篆、临印、布局、渡稿、用刀和边款刻凿等,
所以一般人不容易学习和掌握,似乎有一种神
秘感。元、明以后,书画家发现钟乳石等可以
刻印,从而改变了千余来年由官方铸印的一统
局面,篆刻艺术从此进入书斋,文人治印蔚然
成风。但篆刻艺术的解放似乎还不够彻底,还
没有完全被书画学习者所了解和掌握,主要原
因是篆刻艺术的学习方式过于陈旧和狭窄,被
称为“书斋艺术”或“个体艺术”。

篆刻的艺术
■ 了解和认识历代篆刻发展的历史
■ 阅读和欣赏历代篆刻经典作品
■ 分析和研究历代篆刻作品的艺术形式
■ 提高自己对篆刻艺术的艺术感悟能力

—— 印章的源流发展
1. 战国古玺
2. 秦汉玺印
3. 魏晋及唐宋元印
4. 明清流派篆刻
5. 近现代名家篆刻

一、篆刻的称谓、起源 、 用途与发展
我国的篆刻艺术是从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印章的称谓,
从古到今有过多次因时而异的命名。文献记载:“印,执
政所以持信也。”注重印章的持有和信用作用。秦以前,
上、下统称为“玺”(古字即鉩)。玺,初用以佩持,执
以为信,是佩带者政治身份和行政授予的权力凭证。据
《史记》记载,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政治家苏秦曾佩六
国相印,证明那个时期的官吏佩印已经形成一种制度。秦
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的称呼为皇帝印章所独用,
一般人只能称“印”。到了汉代,皇帝、皇后和诸王等贵
族所用的印章称为“玺”,官印和私印里又出现了“章”、
“印章”和“印信”等名称。唐代创用“宝”。宋元以后,
官、私印里又出现了“记”、“朱记”、“合同”、
“押”、“符”、“契”、“图章”、“戳子”等等名目。
到了明清时期篆刻流派兴起,始称印章为“篆刻”。

根据对古代印章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印章的
出现和使用,大致始于春秋、战国之际。这个时
期,奴隶制社会走向衰落,封建社会萌芽。在这
种动荡变革时期,政府机构内的成份复杂。为表
明身份,履行职能,沟通上下,就得设法采用一
种象征性的物件,来证明身份和权力。于是,印
章应运而生。正如《后汉书 · 祭祀志》所载:
“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随着社会
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贸易、人事交往等各方
面的需要,印章变得不单是国家权力机构中必备
的凭证,也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广泛采用的检
验凭证。

(一)商玺
据考古资料证明,目前我国最早的印章出现在商
代,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一样古老而悠久。根据著
名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双剑簃古器物
图录》中所述,安阳殷墟出土的三件商代铜玺,是
我国最早出现的印章,距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
徐畅先生根据甲骨卜辞及铜铭族徽文字资料加以考
证,认为这三方玺印是商代武丁到祖庚朝诸侯的权
力信物。
这三方玺印的特点是:①都是方形,有边框;②
文字安排注重对称;③富有装饰性,粗犷朴素,具
有图案装饰美。




我国最早的印章(篆刻) ——
商代铜玺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具有和甲骨文同样
悠久的历史 ,
(三)春秋战国玺印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手
工业渐趋发达,玺印的用途也逐渐扩大,制作出
很多玺印。形无定制,有大有小,有方形也有 ╔
形,分为官玺、私玺、词句玺、肖形玺。印材有
金属、犀角、象牙等。使用的文字除秦国用的籀
文外,其他六国的文字各不相同,且多半与战国
青铜器铭文相合,许多玺印中的文字难以认识。
古玺上的文字有朱文、白文。朱文玺印笔划纤细,
皆出自铸造,而白文玺则有铸有凿。在章法上参
差错落,长短有致,能于散斜中取得平衡,白文
印多有界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