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2 比大小
【教材分析】
教材先呈现三只猴子和一些随意摆放的水果,再将三只猴子与三种水果对应排列,用学生能接受的
象形统计图呈现,学生通过分析,获得了“猴子比香蕉多”“猴子比梨少”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教
材将实物抽象成数。接着,教材用符号“>”“<”表达数学信息,并在表达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
“>”“<”这两个符号表示式子两边数的大小关系 。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比较的知识,只不过还不是那么具体,也还缺少符号感。在这
三种关系符号中,“=”容易理解,而“〉”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很
容易混淆。
【素养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经历比较的过程中,获得一
些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符号“>”、“<”、“=”,并了解其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
于)来描述 5 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体验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的过程,学会用符号比较数字的大小。
3.初步建立数感,培养与人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会用符号来描述 5 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的含义,会区分“>”、“<”。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知识链接,课题导入。
1.数一数,连一连
2. 比一比,谁多谁少。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
础。
学习任务二:探究新知,素养形成。
1.学习“=”。(课件出示课本第 17 页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
预设:有 3 只小猴,2 根香蕉,3 个桃,4 个梨。
师:1 只小猴吃一个桃,桃够分吗?
预设:有 3 只小猴,3 个桃,够分。
师:请你用手上的学具摆一摆,排一排,让别人一眼就看出小猴的数量和桃一样多。
(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摆得都非常认真,摆得也很清晰。现在,看看老师的方法是不是和你的一样
呢?(课件 演 示。)
师:3 只猴,3 个桃都 可 以用数字“3”表示。一一对应后, 可 以看 见 猴和桃一样多。
师:3 和 3 同样多,还 可 以用一个符号表示,谁知道?
预设: 部 分同学知道是等于号。(课件出示“=”。)
师:“=”是等于号,表示两个数 相 等。(师 带领 学生 读几遍 :3 等于 3。)
2.学习“>”。
师:1 只小猴吃 1 根香蕉,香蕉够分吗?
预设:有 3 只小猴,2 根香蕉,小猴比香蕉多,香蕉比小猴少,不够分。
师:请你用手上的学具摆一摆,排一排,让别人一眼就看出小猴比香蕉多,香蕉比小猴
少。(学生操作,师课件 演 示。)
师:3 只猴 可 以用数字 3 表示,2 根香蕉 可 以用数字“2”表示。一一对应后, 可 以看 见
小猴比香蕉多,香蕉比小猴少。
师:3 比 2 大,也 可 以用符号表示,谁知道用什么符号?
预设:只有个别同学知道大于号。(课件出示“>”)
师:“>”是大于号。(师 带领 学生 读几遍 :3 大于 2。)
师:仔细观察,大于号有什么 特 点?
预设: 开口朝左 ,对着大一点的数, 尖尖朝右 ,对着小一点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