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申论:2022省市卷+2021省市卷、县乡卷+2020县级、乡镇卷)五套 真题及答案

2025年2月2118:24:09发布者:谷获仔 61 views 举报
总字数:约27835字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2022年0709福建公务员《申论》试卷

(省市)

【给定资料】

1.2022年3月的一天,77名来自M市的“巧阿姨”列队整齐、精神抖擞。刚一出站,就吸引了众人的目

光。作为M市就业及技能提升培训班第48期学员,她们将在北京一所职业院校完成为期两周的家政培训。

“学员们基本来自农村。此次培训,主要是帮助她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家政服务能

力,尽快适应城市环境,及早融入城市生活。”M市阳光职业学校校长郭玲说。

2017年

初,还在广州某家政服务公司担任部门经理的郭玲发现,城市白领、青年双职工家庭对家

政服务的市场需求量大,服务内容越来越多元,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想到家乡的贫困落后,

她决定回乡创业,并在多方支持下创建了阳光职业学校。

“我来北京已经四年多了,现在是一名月嫂。辛苦是肯定的,两个孩子都还在上学,得多赚点

钱。”2017年11月,礼嘉镇河湾村的小李与其他19人作为首批“巧阿姨”与家人依依惜别,踏上了进京

列车。“公司统一培训后,我被安排到了一家月子中心。在月子中心工作了两年,那里有非常专业的妇

产科医生和护士,能学到的技能很多,老师的指导也更加细致。”从月子中心离开后,小李开始作为住

家月嫂接受派单,爽朗乐观的性格和耐心专业的服务,让她总能收获雇主家庭的好评。在精湛技能和丰

富经验的加持下,小李的薪资稳步增长。“家政这份工作不仅让我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还使我成了家

里的顶梁柱。”小李谈到,接下来她想在烹饪和烘焙上再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做出更加营养可口的月

子餐。

弘志社工服务中心梅主任从没想过自己会和如此多的家政人员成为朋友。她大学毕业后投身社会工

作领域,和许多城市居民一样,除非家里雇了阿姨,并没有太多和家政从业者产生交集的可能。2021年,

她所在的社工服务中心发起“百手撑家”摄影大赛。期间,她认识了40多位家政人员,其中“巧阿姨”

展示出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让她尤为深刻。“阿姨好找,但好阿姨是稀缺资源。”梅主任说,“供需

之间要精准匹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老人小孩,更没有多余的精力打

理家庭琐事,因此往往要求阿姨不仅有爱心、耐心,还得懂一些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高。”不过,她

很愿意向周围有需要的人推荐“巧阿姨”,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很专业、有韧 性、有创造力的群体,

他们帮助了所服务的家庭,实际上也靠双手撑起了自己的家。”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家政服务业也迈入了新发展阶段,从需求端来看,家政服务覆盖了各

类群体,包括新生儿、幼儿、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服务内容已经从过去简单的洗衣做饭升级为现在

涵盖家庭教育、家务管理、康养护理、营养配餐、婴幼儿智力开发等多元化业态。为此,M市审时度势、

抢抓机遇,把推动家政产业转型升级、塑造“巧阿姨”品牌作为富民利民工程来抓。每年家政从业人员外

出务工收入近30亿元,“家政业市场缺口大,为我市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一条新

路。这不仅实现了农村的增收,家政从业者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用于自己子女的教育,将给乡村带来深

远的影响。”M市刘副市长介绍,“我们还把促进家政产业高质量发展写入了M市‘十四五’规划, 要将

‘巧阿姨’家政品牌打造成全国家政服务业的标杆。”

近两年,M市持续推进家政教育培训标准化、科学化、长效化。针对不同的年龄段、知识素养和服务

方向,政府主要引导家政行业协会、家政服务企业、家政培训机构以及职业院校,全方位培育家政服务行

业职业经理人、家政培训讲师、高端家政服务人员和普通家政服务人员四类群体。2021年,M市职业技术

学院新开设的家政专业首次面向社会招生,吸引了众多来自城乡家庭的学生报考。“我们还与北京、上海

等地的高等职业院校以及家政服务公司合作,培育打造中高端家政人才基地。”M市职业技术学院家政服

务系张主任介绍,“这一行最明显的趋势是年轻人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些学生学东西更快,

适应性更强,在接受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后,能够有效满足城市对家政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今年上半年,M市已开展家政技能培训2万余人次,向全国输出‘巧阿姨’1万余人,家政服务业已

成为我市经济发展倚重的重要业态之一。”M市社科院孙研究员说:“‘巧阿姨’搭建了城乡交流的桥梁,

串起了城和乡。”

福建省公务员【申论: 2022 省市卷 +2021 省市卷、县乡卷 +2020 县级、乡镇卷)五套 真题及答案

2.“小周呀,你那个网购,我搞不懂,你不用来劝我啦!”“是呀,我手机都不会用,怎么买东

西?”“我付了钱,东西没送来怎么办?收到假货又怎么办?”看到满脸笑容的小周,几个老人直摆手。

“王爷爷,黄奶奶,张伯伯,我今天来找你们,不是推荐网购的。”小周笑着说道,“你们想不想看到孙

子孙女?我可以教你们用手机连线面对面聊天哦!”

从一线城市回到农村老家,95后姑娘小周选择了和大多数同龄人不一样的生活。两年前,就职于某

市一家大型培训机构的小周偶然听朋友说起,可以在家乡开一家“乡情优选驿站”,村民线上下 单,店

铺负责线下进货,最终将商品送到村民家里。大到冰箱、彩电,小到一双鞋、一瓶油,都能次日送达。

“这太方便了。”小周觉得做这件事很有价值——网购进乡村,不仅满足了疫情期间乡村的购物需求,

让村民们的生话更加便利,也让自已可以为家乡做点事。

短暂的纠结之后,小周毅然离开城市,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农村老家。她对开好“乡情优选驿 站”

很有信心。从小生活在这里,村里六七十户人家,叫声“爷爷奶奶”“叔伯阿姨”都能攀上点关系。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小周的“乡情优选驿站”一开始并不顺畅。老人一般很少走出村子,社

会接触面狭小,再加上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与外界的联系基本停留在打电话、看电视上。城里人早就习

以为常的网购,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还难以接受。

面对这种情况,小周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做法。她慢慢地发现,网购再怎么

高效便捷,如果不被村民理解信任,就难以推广。因此,小周没事就到村里溜达,见人就打招呼、拉家

常,并耐心地教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开始是学习微信聊天、视频通话,慢慢再学会加群、购 物。“他

们慢慢地就开始信任我、相信我的话,也开始支持我的‘乡情优选驿站’。”小周说。

一次送货,小周远远看到一个老人无助地坐在家门口,走近一看,原来是留守老人杨爷爷不小心把

脚扭伤了,老人看见小周一下子就哽咽起来。在送老人去卫生院的路上,小周感到一阵心酸,像杨爷爷

这样的留守老人在村里有二十多人,他们大多行动不便,生活所需多靠他人代送。“我觉得我做的不仅

是一门生意,我给老人送去网购的物品,更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一种期盼,有着浓浓的人情 味。”

“乡情优选驿站”做的时间长了,村里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知道了小周的这个平台,纷纷要求加入

小周的“乡情优选驿站”微信群,时不时就会在里面下单,把自己的关心和思念送到家乡的老人孩子手

里。同时,老人们也把自己亲手制作的腊肉、萝卜干等土特产交给小周,请她寄给在外面的亲 人。小周

就像一条纽带,将村里的老人孩子与在外的年轻人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这个如今已有一百多人的“乡情优选驿站”群,仿佛成了一个线上村落。在这里,天涯若比邻, 老

人和儿女们可以实时面对面交流,小周也变成了村里的“管家”,老人们都期盼着她来,每次见到都热

情招呼,塞上几个水果,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孩子们放学后会冲到她的家里,打听自己的爸妈有没

有寄东西回来。

城市和农村从来都不是隔断的,互联网的下沉建立了数字城乡通道,但仍需要连接的纽带—— 人。

小周把一种新的数字化生活方式带到乡村,在方便农村群众生活的同时,把大家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满足更多更深的情感需求。“我特别愿意成为这条纽带,把乡村和城市连接起来。”小周说。

3.“走,去璧云摘樱桃!”四月里,璧云区头塘镇的樱桃园内,绯红欲滴的樱桃和翠绿的树叶相映

成趣,沉甸甸地挂满枝头。一到周末,这里便游人如织。自区委区政府2017年确定“四城”建设目标以

来,璧云区生态之城、文化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图景渐渐浮现,一个承载着璧云市民理想生活

的高品质生活示范区逐渐成型。

从地铁1号线璧云东路站下车,远处驶来的是圆滚滚、萌嘟嘟的空中有轨电车“云巴”。2021年通车

的“云巴”不仅方便了璧云市民的出行,更以其智能、绿色、经济的特点为市民的高品质生活穿针引线。

搭乘“云巴”一路飞驰,城市的美景还未看够,林湖公园站便到了。“不管来多少次,我们都觉得林湖公

园美不胜收。”每天晚饭后搭“云巴”去林湖公园散步,已成为市民罗先生一家的习惯。林湖公园占地

1500亩,既紧邻璧云区新商业中心,又是天然“氧吧”,园内绿树成荫、鲜花常开。为了让市民“推窗见

绿、出门见景”,璧云区打造了35座生态公园、68个生态广场。“生态公园建设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

化为总思路,构建城区三大水系绿廊,实现景城融合,避免同质化重复性建 设。”璧云区城市管理局林

局长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在春华体育公园,市民雷女士正在给孩子念刻在景观石

上的《二十四节气歌》。像这样传播民俗文化、介绍历史故事、解读诗词歌赋的石刻,在璧云区大大小

小的公园随处可见。“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度挖掘璧云千年文脉,塑造城市精神,以文明之风彰显

儒雅风范,持续打造新时代文明典范城市。”璧云区委宣传部黄部长表示,“让文化浸润城 市、深入人

心,是璧云区城市建设之魂。”

为此,璧云区不断涵养城市文化深度,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大力保护文庙等文物古迹,多形式

再现古道文化、抗战文化等历史文脉;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努力推出“璧云原创”“璧云出品”等匠心

之作。如今,在三道湾公园里,古村落、茶铺等主题场景重现了明清时期古驿道上的浩然意境; 在枫凌

塘湿地公园内典雅大气的状元桥两侧展示着当地本土名家字画;在林湖汽车露营公园里,老照片与仿古

城墙巧妙搭配。一个个传统文化元素让千年儒雅之风在城市中吹拂,汇聚成当代璧云人的文化之根、自

信之魂。

2022年3月,集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城市宣传、项目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璧云人才”APP上 线,

璧云区着力打造人才建设品牌,从建立高端人才“管家”机制,到评选表彰“璧云英才”“璧云工

匠”“璧云创客”,使各路人才在璧云区的获得感满满。在智力资源支撑下,璧云区秉持“绿色发展”理

念,一方面,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

兴产业;另一方面,提档升级菜园、果园、花园,打造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品尝采摘为一体的新业

态。采摘节、艺术节等活动活力四射,“引爆”乡村旅游。从“璧云樱桃”“璧云肉兔” 等品牌影响力

提升,到举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西部动漫节,从规划建设国家级数字文创产业园,到继续申办量子信

息安全托管全国运营基地,璧云区坚持产城融合的发展逻辑,不断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亲爱的小朋友:欢迎你来到我们身边,你像一轮旭日,晨曦中积攒着力量和希望……”6月1日,璧

云区行政服务中心内,“新手”母亲朱女士从“出生一件事”礼包中抽出一封信,柔声读起 来。除了写

给新生儿的信,礼包里还有孩子的社会保障卡、出生医学证明和居民户口簿。“我是昨天在线上申请的,

没想到今天就可以领取了。”朱女士高兴不已。“出生一件事”是璧云区行政服务中心的一项特色服务,

该服务将曾经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多个事项集中在线下1个窗口,解决了新生儿出生相关事项办事繁、材料

多、多头跑的难题。自2021年5月试点运行以来,该服务广受群众好评。区行政服务中心王科长介绍,在

“出生一件事”基础上,“入学一件事”“退休一件事”等都已形成初步方案,预计今年秋季将试点运行。

“这些事看起来不起眼,却能让市民收获的幸福从‘小’一直到 ‘老’。”王科长说。

坐落于秀湖街道的三泉康养小镇,以专业的养老服务闻名于区内外。智慧健康养老云平台带来安心,

“快乐管家、生活管家、健康管家”三大管家服务带来舒心,多种多样的娱乐项目带来开心,老年群众

的各种需求在康养小镇基本都能得到满足。2021年以来,璧云区逐渐形成“高端有引领、社会有服务、

兜底有保障”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建设15个镇街养老服务中心、4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和54个村级互助养

老点。

4.“我们希望在城市中体会到自然、朴实的空间。”建立在闹市中的远山农庄负责人邓经理,原来

是一家互联网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自贫困山区的她一直希望有机会回报家乡。依托政府城乡协调发展支

持项目,她建立起这个都市农庄。“我们的特色是主打家乡味道,满足游子的故乡记忆和思乡之情”。

邓经理介绍道,“农庄所有食材均来自政府部门对口帮扶的扶贫基地,其中有我的家乡,保证都是好食

材。“

远山农庄悠然恬淡的内在特质和都市稀缺的乡土气息,成为人们可以集体怀念故乡的地方,这是故

乡的味道,和小时候妈妈做的菜一样。带着家人来体验的温先生说道,“我们工作忙,很少回老 家,周

末带孩子来这里放松放松,也算一解思乡之情。”

“为成功实现城市消费需求和农村生产的有效链接,我们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农副产品展示厅”, 邓

经理介绍道。“客户可以直接定制,可以预定下单,通过搭建‘产品+渠道+销售’直销平台,帮客户解

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让他们采购无忧了,也拓宽了乡村产品的销路。如此一来,我们真正做到了

连接农村、城市的一个纽带。"

依水村原来是一处名不见传的“空心村”。如今,却被大家盛赞为“文艺村落”“乡野乌托邦”。

“我就是本村人,小时候对家乡的印象主要是‘苦’。我们这儿以前交通不便,到镇上读书要走2个小时,

也没什么产业。之前我一直做企业管理工作,也想过回来,可是回来能干什么呢?后来听说家乡实施了

乡村振兴,我就决定回来村里开一家民宿。”农家乐民宿吕老板说。

“当初走进村就被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在这里可以放开手脚从事喜欢的手工工作。”“木作艺术空

间”的创办人刘先生说,“村庄不大,居民都是沿田、沿河而建,相对分散的格局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空

间,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和熟悉,完全符合我们这些在城市打拼的人群对于乡村的眷顾。我很喜欢这种

‘轻度假’式的定居生活,既可兼顾事业和兴趣爱好,又可以享受乡村生活。”

“以前年轻人都想去大城市找工作、享生活,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来这里的年轻人有的是设计师,

有的是企业高管,有的是手工作坊的经营者,还有的是喜欢乡村生活的城里人。”民宿吕老板说。

“目前村里有170人左右,大部分来自城里怀揣梦想的人,他们为村里带来了人才、技能、产业、个

性IP。也正是他们重新编织的邻里关系构成了‘乡村生活共创集群’的网络发展。去年7月,依水村生活

社群正式开业,该场所以乡野生活综合服务为定位,集亲子图书分享、艺术精神阵地、户外旅

行、手工体验等于一体,不断吸引更多青年力量涌入。”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小灵说,“越来越多的人

涌入城市,与故乡渐行渐远,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条连接‘故乡’的纽带,实现故乡的梦想,找到梦想

的故乡。”

【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请你谈谈为什么说“‘巧阿姨’搭建了城乡交流的桥梁,串起了城和

乡”。(20分)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400字。

二、假如你是璧云区委宣传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3”,拟写一篇反映璧云区“四城”

建设成就的宣传稿。(30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条理清晰,语言生动;(3)不超过500字。

三、请结合给定资科,以“城·乡·人”为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 语

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一、(20分)

这句话是说“巧阿姨”在城市家政服务市场需求量大、服务质量要求越

来越高的背景下,既有效满足了城市对家政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也撑起了

自己的家。具体来说:1.她们在城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家政服务

能力,适应了城市环境,融入了城市生活。2.以专业素养、业务能力以及

自己的爱心耐心帮助了所服务的家庭。3.实现了农村的增收,其收入用于

子女的教育,将给乡村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一切都得益于M市的系列举措:1.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推动家政产

业转型升级、塑造“巧阿姨”品牌,把促进家政产业高质量发展写入了市

“十四五”规划。2.推进家政教育培训标准化、科学化、长效化。针对不

同的年龄段、知识素养和服务方向,引导家政行业协会等机构组织全方位

培育家政服务行业职业经理人等四类群体。3.开设家政专业,面向社会招

生。4.与职业院校以及家政服务公司合作,打造中高端家政人才基地。

二、(30分)

“四城”共建 人民共享

自区委区政府2017年确定“四城”建设目标以来,璧云区生态之城、

文化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图景渐渐浮现,一座人民向往、人民共

享的城市正在崛起。

厚植优势,建“生态之城”。璧云区打造了35座生态公园、68个生态

广场,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实现景城融合。

延续文脉,建“文化之城”。璧云区采取一系列举措,实施“城市记

忆工程”“文艺精品工程”等,不断涵养城市文化深度。在三道湾公园等

地方一个个传统文化元素让千年儒雅之风在城市中吹拂,汇聚成文化之根、

自信之魂。

汇集人才,建“活力之城”。璧云区上线“璧云人才”APP,打造人才

建设品牌,使各路人才获得感满满。同时,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

产城融合,不断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便捷服务,建“幸福之城”。璧云区不断推出“出生一件事”“入学

一件事”“退休一件事”等便捷服务,让市民收获从“小”一直到“老”

的幸福。

三、(50分)

城·乡·人

“城”指的是城市,“乡”指的是乡村,“人”指的是城市居民和乡村

居民。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随着人类活动和需求的不断变化,形成

了城市和乡村。虽然城和乡的功能、文化、肌理、环境等有所区别,但是

城市和乡村从来都不是隔断的,因为真正连接彼此的纽带一直没有改变,

那就是人。

人是一条连接城乡的纽带,实现着故乡的梦想,找到了梦想的故乡。

自90年代以来,一波又一波的农民走进城市,成为了“农民工”,为城市

建设添砖加瓦。30年过去,城市繁荣发达,却又有一波又一波的青年走出

城市,回到乡村,为乡村振兴添火加柴。农民工为城市带去了乡村的淳朴、

温情,归乡时带回了城市的收入、观念;年轻人为乡村带去了时尚、现代,

回家时带回了乡村的善良、能干。所以城市开始融入了故乡的梦想,乡村

成为了梦想的故乡,所以人成了连接城乡的纽带。“巧阿姨”通过自己的

双手,用心帮助了服务的家庭,也撑起了自己的家;年轻人开创了乡村的

艺术空间,带来了技能、产业,也回城重新编织了邻里关系。无论是“巧

阿姨”还是年轻人,都是城乡流动大军的一份子,是城乡之间交流、共享、

共荣的纽带。我们常说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发展就意味着并不是孤立发展

的,并不是你发展你的,我发展我的,而是互相融入、互相促进,显然流

动的人,恰恰契合了这个理念,不仅在城乡之间建立了联系,更有力地促

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做好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一方面要培训乡村人进城,另一方面也

要吸引城市人回乡。培训乡村人进城要持续推进培训标准化、科学化、长

效化,引导行业协会、服务企业、培训机构以及职业院校进行全方位的合

作,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就像“桥阿姨”品牌一样,通过与

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对来自农村的村民,进行专业就业技能培训,让他们

获得稳定的工作,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有了更高的追求。除此之外,也要

积极地吸引优秀的人才从城市回到乡村。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要充

分利用好乡村振兴这一历史机遇,制定好相关的人才政策,凝聚政策合力,

形成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才能让返乡创业青年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苗家女孩施林娇正是抓住乡村振兴这一机遇,充

分利用好各项政策扶持,组建直播团队,才能让家乡的风景、美食等通过

直播这一方式为更多人所知。人既连接着城市,也沟通着乡村,让更多乡

村的人融入城市,让更多城市的人返回乡村,才能更好发挥桥梁的作用。

“万物相连,众生相依”。城市与乡村理应是一个互补互促、互利互

融的有机整体,乡村人带着技能走进城市,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串联起了

城和乡;城市人带着梦想来到乡村,带动乡村发展振兴,连接起了城和乡。

人是连接城和乡的纽带,不断实现着故乡的梦想,不断寻觅着梦想的故乡,

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福建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申论:2022省市卷+2021省市卷、县乡卷+2020县级、乡镇卷)五套 真题及答案
福建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申论:2022省市卷+2021省市卷、县乡卷+2020县级、乡镇卷)五套 真题及答案
福建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申论:2022省市卷+2021省市卷、县乡卷+2020县级、乡镇卷)五套 真题及答案
福建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申论:2022省市卷+2021省市卷、县乡卷+2020县级、乡镇卷)五套 真题及答案
总页数:36
提示:下载前请核对题目。客服微信:homework51
标题含“答案”文字,下载的文档就有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文件亦包括在内)为“电大之家”用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