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
(四川省市县卷)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 150 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 40 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 110 分钟。
2.请首先在题本和答题卡上填写(涂)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准考证
号一律从左到右填写,答题卡上的准考证号横排空白方格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
填写,然后按竖排用 2B 铅笔涂相对应的数字。
3.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
用铅笔作答的,成绩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否则按 0 分计。在作答时,不得使用本
人姓名,答题中凡出现本人姓名者作违纪处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及草稿
纸留在桌上,在考生座次表对应座号、签名栏内签字确认后方可离开(否则视为
未交卷)。
二、给定材料
材料一
近年来,长茂村围绕破解人、财、地三个难题,积极推进一系列要素联动改革,
逐步从一个发展落后的农业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以前的长茂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农作物一年两季,一季烤烟,一季稻谷,粗
放式耕种方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旦遇上了台风,基本就是颗
粒无收。”长茂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华说,“我们村地处世界长寿之乡,土壤富含
‘长寿元素’硒,空气与水质好、温差大,但为何农业却成为‘跛脚’产业?”
曾十余次到此走访的农业大学王教授直言,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本来就不
明显,若是以分散的土地、少量的资金延续传统农业生产形态,收益自然一般。
32 岁的黄波是长茂村的致富能手。去年上半年,他一口气向村里的股份合作经
济联合社租下 40 亩地发展木耳种植,“这 40 亩地,涉及几十户人家,我现在不
用一一去谈,只要找村里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就行,省去大量沟通成本。”去年
以来,为解决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和低效使用等问题,长茂村建立村级土地合
作社。“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以求将分散在每家每户的耕地经营权‘化零为
整’,实现股权到人、股份合作、集体运营。”刘振华介绍,“村级土地合作社
以合适的价格集约土地,并将集约后的土地以竞价方式承租出去。对于土地租金
增值部分,土地合作社进行二次分配。 50% 返还给土地出租农户, 50% 归作集体,
用于村里产业发展、关爱老人等公益事业。”
黑木耳产业园是长茂村近些年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缩影。该产业园由长
茂村利用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与产业帮扶资金投资兴建,总投资约 500 万元,占地
约 10 亩,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记者在黑木耳产业园看到,几十
个村民忙着栽培菌种、制作菌棒、养菌,柳琴就是其中一位。“在这上班,一个
月有 4000 元左右的工资,也能照顾家里。”她笑言。据了解,在前期土地流转
基础上,长茂村利用村集体经济建设厂房和种植基地,然后每年以 20 万元价格
租赁给企业,探索“党支部 + 公司 + 基地 + 专业合作社 + 农户”形式,联手组建产业
化联合体。同时,村党支部组织农户成立产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生
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模式,有效解决农户传统种植模式风险大、
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为村民提供内有技术、外有销路的产业链服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发展产业有资金需求,但金融机构有规避风险的
责任,“钱从哪儿来,怎么才能用好”的问题愈发突出。为此,长茂村按照因地
制宜、入社自愿的原则,探索成立长茂村资金互助社,并设立村级互助基金。“互
助基金的资金来源为村民自筹、财政支持和社会捐赠三部分,我们实际筹款 103
万元。”刘振华说。之后,在互助基金中设置 100 万不动本基金,用于村集体、
农业合作社及村民在银行担保贷款,担保贷款总额度为 300 万元。不动本基金的
利息,一部分归村集体,一部分返还给资金互助社社员。“基金担保 + 村集体审
核 + 银行授信”合作方式,为长茂村带来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资服务,有助于满
足农户短期种养、技术设备购买与更新、产业投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也为长茂
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开展项目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释放沉淀资源、推动产业兴旺,是不少乡村遇到的现实
难题。在王教授看来,只要思路和方法得当,就能找到适合本地的致富之路,就
像把米、红豆、红枣等熬制成八宝粥,能得到更多附加值。长茂村走的正是这样
一条路。
材料二
“ 孩子们的未来无限啊。 ” 孤贫儿童志愿者服务团团长老许从筹备建立孤贫儿
童服务团时,就经常念叨这句话。老许从 2002 年开始就捐资助学、助贫、助残,
十几年来捐款捐物已逾千万。 2017 年,一个患有自闭症的男孩改变了他的想法。
因为从小失去父母,男孩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虽然吃穿不愁,但爷爷奶奶外
出劳作时,只能将他锁在家里,不让他出门,也不跟村里人来往,更别谈上学。
这名 6 岁的小男孩,已经不能与人正常交流。那时,老许意识到,捐款捐物式的
帮扶并不一定能解决多数孤贫儿童的问题,他们也许更需要长期的关爱、陪伴和
正确的引导。
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经过近两年的筹备, A 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
称 “ 关工委 ” )孤贫儿童志愿者服务团于 2018 年 3 月成立。两年多来,服务团志
愿者已达 8000 余名,他们中既有公务员、教育工作者、医护人员以及 “ 五老 ” (老
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人员,也有企业老板、个体经营者等
人员。服务团构建起了覆盖 A 市 11 个县区、 150 个镇街的三级帮扶志愿服务网
络。服务团的志愿者配合当地民政、公安、妇联等部门组织的摸排调查工作,走
遍了 A 市 9000 余个村庄,走访 9 万余人次,对全市 0 至 15 岁的孤儿、事实孤
儿、特困儿童、单亲父母无劳动能力和父母残疾无经济来源家庭儿童等进行全面
摸排,共摸排出 5231 名符合帮扶条件的孩子。通过调查梳理发现: 80 %的孤贫
儿童自卑、自闭、不自信,其中又有 5 %的因抑郁而产生自杀倾向;另有 3 %的
孤贫儿童性格逆反、有暴力倾向;还有 2 %的孤贫儿童经常遭遇家庭暴力。
A 市某县有 2 名孤贫儿童,姐姐小玲, 11 岁;妹妹小洁, 9 岁。小洁出生后
父母相继过世,奶奶、姑姑便承担起了监护职责,但她们对孩子的安全过于在意,
很少让她们外出。孩子们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对接她们的志愿者熊涛了解
到,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除了辅导学习、捐赠书籍,
还必须让孩子走出家庭,开阔视野,启发心智。于是,他多次找机会带这两个孩
子参加各类活动。去年国庆假期,熊涛带小玲、小洁参加了 “ 航空航天科普展 ” ,
让她们与 1200 名孤贫儿童一起,观看卫星返回舱模型、体验 VR 时空穿梭,向
科学家提问题,无所顾忌地玩、聚精会神地学。寒假时,小玲、小洁与全县孤贫
儿童一起,走进革命旧址、观看红色展馆,在孟良崮、大青山、红嫂故里,接受
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教育。经过这些活动,这两个孩子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性
格也开朗了,回到学校还主动向同学介绍 “ 红嫂 ” 的故事。
帮扶问题儿童也是孤贫儿童志愿者服务团的重要任务。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的
原因,养成了逃学、撒谎等坏习惯。为了帮助孩子改掉这些毛病,志愿者郑得全
费了不少心思。现在,他的家已经变成了一个特殊教育基地。阳光充足的大客厅,
中间有两张长长的课桌,多排书架靠墙而立,卧室放置了架子床。这里,常年住
着 10 多个 “ 问题儿童 ” 。 “ 他们各有各的问题,有的是小偷小摸,有的是重度网瘾,
而且基本上不太识字。 ” 郑得全说,他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关心关爱影
响他们、改变他们。
15 岁的阿木在父母去世后常年到处游荡。他刚到郑得全家时,一天能往外
跑五六趟,每一次,郑得全和妻子都要把他找回来,耐心细致地和他谈心。一个
下大雨的晚上,阿木又不见了,郑得全一直找到凌晨 3 点,最后才在自家一楼的
楼道里发现了他。当时,郑得全就对阿木说了一句话 :“ 回来了,饿了吧,快吃点
东西吧。 ” 从此,阿木再也没跑过。阿木每天认真识字、读书,还成了家里的大
厨。 “ 明年,郑叔就把我送到技校学汽修,毕业后我就开家修理厂,好好挣钱。 ”
阿木说, “ 等我长大有了孩子,就让郑叔和婶子来教育孩子。 ”
自成立以来,孤贫儿童志愿者服务团先后帮扶了 150 多名问题儿童。在帮扶
时,志愿者主动协调一些学校接收他们,特别是没有人看管的孩子。此外,他们
还协调公安、教育、医疗等部门,为孤贫儿童办户籍、办学籍、做视力矫正、购
买意外伤害保险等。迄今为止,共帮助 200 多名孩子落上了户口。目前,志愿者
已与 4000 多名孤贫儿童实现了 “ 一对一 ” 结对,组建了 “ 临时家庭 ” ,对每个孩子
实行长期帮扶引导。老许说: “ 今后,我们将探索更多的工作方法,撬动更多的
资源,加大帮扶力度,惠及更多儿童。 ”
材料三
77 岁的彝族老阿妈克迟莫,乘坐 5619 次列车从下普雄前往上普雄走访亲戚。阿
妈很爱笑,也很健谈,因为牙齿几乎掉光,她笑着的时候总是害羞地抿着双唇。
她说: “1968 年, 25 岁从上普雄嫁到了下普雄,走了一天多的山路,才到夫家。
两年后的 1970 年, ‘ 小慢车 ’ 开了, 40 多分钟就可以回娘家。 ” 尽管最近几年山里
的大多数村子都修了公路,但是大凉山区经常出现落石、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阻断公路,冬季也经常封路。对于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老乡们来说, “ 小慢车 ”
还是最安全、时间最有保障的出行方式,很多时候也是唯一的出行方式。 “ 即使
某些区段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通行,我们也会保障其他区段的运行。 ” 乘务员阿呷
说。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 “ 小慢车 ” 早已彻底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孩子们的校
车,当地人的赶集车、公交车、婚车 …… 这趟列车也在用 “ 润物无声 ” 的方式支持
着大凉山区的脱贫攻坚。即使是普通话不流利的彝族老乡,也会在听到 “ 小慢车 ”
三个字时,第一时间吐出一个 “ 好 ” 字。
2020 年是成昆铁路通车 50 周年,作为服务民族地区、助推地方经济、巩固国防
建设的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串起了沿线群众的幸福生活。 5619/20 次和 5633/4
次两辆公益性 “ 小慢车 ” 与成昆线同龄,在悠长岁月里传承 “ 铸道精神 ” ,穿行于大
凉山腹地,最长运行里程 353 公里,停靠 26 个车站,自 1995 年以来票价从未变
过,最高 25.5 元,最低 2 元。 5619 次、 5633 次 “ 小慢车 ” 串联起彝族老乡们对美
好生活的追求。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笑脸,让 “ 小慢车 ” 充满了阳光和温度。
3 月开始,正是大凉山采收蕨菜、青岗藤、蒲公英、党参等土特产的季节。 5633
次尼波站开车后各车厢大件行李处都堆满了农产品。有的时候,这些土特产在 “ 小
慢车 ” 上就完成了交易,老乡们在车厢里拿出秤杆子,当场称重交易,省时又省
力,在到达终点前就已经把手上的土特产出售一空。阿莫此次乘车目的是收购蕨
菜,他的随身物品很简单,一个皮质挎包、一杆秤。他穿梭在车厢里,不断寻找
心仪之物,终于在 8 号车厢的大件行李处找到了几大包新鲜水嫩的蕨菜,在与货
主沟通后,阿莫拿出秤杆子,一袋一袋地称了起来,这一趟阿莫收购了 300 多斤
蕨菜。与阿莫同村的阿西,选择了 “ 火车 + 电商 ” 的新路,不再依靠坐火车运输货
物赚钱了。他开办猪场,制作凉山猪腊肉,在电商平台销售,然后用火车把腊肉
运到县城去发快递。今年春节,他的几千斤腊肉几乎销售一空,挣了几万块钱。
为了供阿树上学,父母通过 “ 小慢车 ” 销售家里种植的烤烟、土豆、玉米,他们最
大的心愿就是阿树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2017 年,铁路部门履行扶贫承诺来
到学校招工,阿树与另外 5 名彝族同学脱颖而出,成为 “ 小慢车 ” 的乘务员,得知
儿子能够在 “ 铁路部门 ” 上班的消息,一家人都高兴坏了,妈妈说,这下阿树既找
到了稳定的工作,又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从乘客变为铁路人, “ 小慢车 ” 一直
温暖着这位青年的心。
近年来, “ 小慢车 ” 列车党支部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积极促进民族团结
进步,不断优化 “ 彝乡情 ” 服务内涵,完善便民利民措施,将民俗风情与列车服务
举措结合,设计制作了带有彝族文化元素的揭示揭挂,列车方向牌和车内引导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