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四川省市县卷)

2025年2月2118:07:59发布者:谷获仔 15 views 举报
总字数:约11988字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2021 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

(四川省市县卷)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 150 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 40 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 110 分钟。

2.请首先在题本和答题卡上填写(涂)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准考证

号一律从左到右填写,答题卡上的准考证号横排空白方格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

填写,然后按竖排用 2B 铅笔涂相对应的数字。

3.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

用铅笔作答的,成绩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否则按 0 分计。在作答时,不得使用本

人姓名,答题中凡出现本人姓名者作违纪处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及草稿

纸留在桌上,在考生座次表对应座号、签名栏内签字确认后方可离开(否则视为

未交卷)。

二、给定材料

材料一

近年来,长茂村围绕破解人、财、地三个难题,积极推进一系列要素联动改革,

逐步从一个发展落后的农业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以前的长茂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农作物一年两季,一季烤烟,一季稻谷,粗

放式耕种方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旦遇上了台风,基本就是颗

粒无收。”长茂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华说,“我们村地处世界长寿之乡,土壤富含

‘长寿元素’硒,空气与水质好、温差大,但为何农业却成为‘跛脚’产业?”

曾十余次到此走访的农业大学王教授直言,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本来就不

明显,若是以分散的土地、少量的资金延续传统农业生产形态,收益自然一般。

32 岁的黄波是长茂村的致富能手。去年上半年,他一口气向村里的股份合作经

济联合社租下 40 亩地发展木耳种植,“这 40 亩地,涉及几十户人家,我现在不

用一一去谈,只要找村里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就行,省去大量沟通成本。”去年

以来,为解决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和低效使用等问题,长茂村建立村级土地合

作社。“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以求将分散在每家每户的耕地经营权‘化零为

整’,实现股权到人、股份合作、集体运营。”刘振华介绍,“村级土地合作社

以合适的价格集约土地,并将集约后的土地以竞价方式承租出去。对于土地租金

增值部分,土地合作社进行二次分配。 50% 返还给土地出租农户, 50% 归作集体,

用于村里产业发展、关爱老人等公益事业。”

黑木耳产业园是长茂村近些年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缩影。该产业园由长

茂村利用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与产业帮扶资金投资兴建,总投资约 500 万元,占地

10 亩,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记者在黑木耳产业园看到,几十

个村民忙着栽培菌种、制作菌棒、养菌,柳琴就是其中一位。“在这上班,一个

月有 4000 元左右的工资,也能照顾家里。”她笑言。据了解,在前期土地流转

基础上,长茂村利用村集体经济建设厂房和种植基地,然后每年以 20 万元价格

租赁给企业,探索“党支部 + 公司 + 基地 + 专业合作社 + 农户”形式,联手组建产业

化联合体。同时,村党支部组织农户成立产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生

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模式,有效解决农户传统种植模式风险大、

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为村民提供内有技术、外有销路的产业链服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发展产业有资金需求,但金融机构有规避风险的

责任,“钱从哪儿来,怎么才能用好”的问题愈发突出。为此,长茂村按照因地

制宜、入社自愿的原则,探索成立长茂村资金互助社,并设立村级互助基金。“互

助基金的资金来源为村民自筹、财政支持和社会捐赠三部分,我们实际筹款 103

万元。”刘振华说。之后,在互助基金中设置 100 万不动本基金,用于村集体、

农业合作社及村民在银行担保贷款,担保贷款总额度为 300 万元。不动本基金的

利息,一部分归村集体,一部分返还给资金互助社社员。“基金担保 + 村集体审

+ 银行授信”合作方式,为长茂村带来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资服务,有助于满

足农户短期种养、技术设备购买与更新、产业投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也为长茂

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开展项目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释放沉淀资源、推动产业兴旺,是不少乡村遇到的现实

难题。在王教授看来,只要思路和方法得当,就能找到适合本地的致富之路,就

像把米、红豆、红枣等熬制成八宝粥,能得到更多附加值。长茂村走的正是这样

一条路。

材料二

孩子们的未来无限啊。 孤贫儿童志愿者服务团团长老许从筹备建立孤贫儿

童服务团时,就经常念叨这句话。老许从 2002 年开始就捐资助学、助贫、助残,

十几年来捐款捐物已逾千万。 2017 年,一个患有自闭症的男孩改变了他的想法。

因为从小失去父母,男孩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虽然吃穿不愁,但爷爷奶奶外

出劳作时,只能将他锁在家里,不让他出门,也不跟村里人来往,更别谈上学。

这名 6 岁的小男孩,已经不能与人正常交流。那时,老许意识到,捐款捐物式的

帮扶并不一定能解决多数孤贫儿童的问题,他们也许更需要长期的关爱、陪伴和

正确的引导。

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经过近两年的筹备, A 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

关工委 )孤贫儿童志愿者服务团于 2018 3 月成立。两年多来,服务团志

愿者已达 8000 余名,他们中既有公务员、教育工作者、医护人员以及 五老 (老

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人员,也有企业老板、个体经营者等

人员。服务团构建起了覆盖 A 11 个县区、 150 个镇街的三级帮扶志愿服务网

络。服务团的志愿者配合当地民政、公安、妇联等部门组织的摸排调查工作,走

遍了 A 9000 余个村庄,走访 9 万余人次,对全市 0 15 岁的孤儿、事实孤

儿、特困儿童、单亲父母无劳动能力和父母残疾无经济来源家庭儿童等进行全面

摸排,共摸排出 5231 名符合帮扶条件的孩子。通过调查梳理发现: 80 %的孤贫

儿童自卑、自闭、不自信,其中又有 5 %的因抑郁而产生自杀倾向;另有 3 %的

孤贫儿童性格逆反、有暴力倾向;还有 2 %的孤贫儿童经常遭遇家庭暴力。

A 市某县有 2 名孤贫儿童,姐姐小玲, 11 岁;妹妹小洁, 9 岁。小洁出生后

父母相继过世,奶奶、姑姑便承担起了监护职责,但她们对孩子的安全过于在意,

很少让她们外出。孩子们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对接她们的志愿者熊涛了解

到,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除了辅导学习、捐赠书籍,

还必须让孩子走出家庭,开阔视野,启发心智。于是,他多次找机会带这两个孩

子参加各类活动。去年国庆假期,熊涛带小玲、小洁参加了 航空航天科普展

让她们与 1200 名孤贫儿童一起,观看卫星返回舱模型、体验 VR 时空穿梭,向

科学家提问题,无所顾忌地玩、聚精会神地学。寒假时,小玲、小洁与全县孤贫

儿童一起,走进革命旧址、观看红色展馆,在孟良崮、大青山、红嫂故里,接受

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教育。经过这些活动,这两个孩子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性

格也开朗了,回到学校还主动向同学介绍 红嫂 的故事。

帮扶问题儿童也是孤贫儿童志愿者服务团的重要任务。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的

原因,养成了逃学、撒谎等坏习惯。为了帮助孩子改掉这些毛病,志愿者郑得全

费了不少心思。现在,他的家已经变成了一个特殊教育基地。阳光充足的大客厅,

中间有两张长长的课桌,多排书架靠墙而立,卧室放置了架子床。这里,常年住

10 多个 问题儿童 他们各有各的问题,有的是小偷小摸,有的是重度网瘾,

而且基本上不太识字。 郑得全说,他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关心关爱影

响他们、改变他们。

15 岁的阿木在父母去世后常年到处游荡。他刚到郑得全家时,一天能往外

跑五六趟,每一次,郑得全和妻子都要把他找回来,耐心细致地和他谈心。一个

下大雨的晚上,阿木又不见了,郑得全一直找到凌晨 3 点,最后才在自家一楼的

楼道里发现了他。当时,郑得全就对阿木说了一句话 :“ 回来了,饿了吧,快吃点

东西吧。 从此,阿木再也没跑过。阿木每天认真识字、读书,还成了家里的大

厨。 明年,郑叔就把我送到技校学汽修,毕业后我就开家修理厂,好好挣钱。

阿木说, 等我长大有了孩子,就让郑叔和婶子来教育孩子。

自成立以来,孤贫儿童志愿者服务团先后帮扶了 150 多名问题儿童。在帮扶

时,志愿者主动协调一些学校接收他们,特别是没有人看管的孩子。此外,他们

还协调公安、教育、医疗等部门,为孤贫儿童办户籍、办学籍、做视力矫正、购

买意外伤害保险等。迄今为止,共帮助 200 多名孩子落上了户口。目前,志愿者

已与 4000 多名孤贫儿童实现了 一对一 结对,组建了 临时家庭 ,对每个孩子

实行长期帮扶引导。老许说: 今后,我们将探索更多的工作方法,撬动更多的

资源,加大帮扶力度,惠及更多儿童。

材料三

77 岁的彝族老阿妈克迟莫,乘坐 5619 次列车从下普雄前往上普雄走访亲戚。阿

妈很爱笑,也很健谈,因为牙齿几乎掉光,她笑着的时候总是害羞地抿着双唇。

她说: “1968 年, 25 岁从上普雄嫁到了下普雄,走了一天多的山路,才到夫家。

两年后的 1970 年, 小慢车 开了, 40 多分钟就可以回娘家。 尽管最近几年山里

的大多数村子都修了公路,但是大凉山区经常出现落石、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阻断公路,冬季也经常封路。对于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老乡们来说, 小慢车

还是最安全、时间最有保障的出行方式,很多时候也是唯一的出行方式。 即使

某些区段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通行,我们也会保障其他区段的运行。 乘务员阿呷

说。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 小慢车 早已彻底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孩子们的校

车,当地人的赶集车、公交车、婚车 …… 这趟列车也在用 润物无声 的方式支持

着大凉山区的脱贫攻坚。即使是普通话不流利的彝族老乡,也会在听到 小慢车

三个字时,第一时间吐出一个 字。

2020 年是成昆铁路通车 50 周年,作为服务民族地区、助推地方经济、巩固国防

建设的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串起了沿线群众的幸福生活。 5619/20 次和 5633/4

次两辆公益性 小慢车 与成昆线同龄,在悠长岁月里传承 铸道精神 ,穿行于大

凉山腹地,最长运行里程 353 公里,停靠 26 个车站,自 1995 年以来票价从未变

过,最高 25.5 元,最低 2 元。 5619 次、 5633 小慢车 串联起彝族老乡们对美

好生活的追求。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笑脸,让 小慢车 充满了阳光和温度。

3 月开始,正是大凉山采收蕨菜、青岗藤、蒲公英、党参等土特产的季节。 5633

次尼波站开车后各车厢大件行李处都堆满了农产品。有的时候,这些土特产在

慢车 上就完成了交易,老乡们在车厢里拿出秤杆子,当场称重交易,省时又省

力,在到达终点前就已经把手上的土特产出售一空。阿莫此次乘车目的是收购蕨

菜,他的随身物品很简单,一个皮质挎包、一杆秤。他穿梭在车厢里,不断寻找

心仪之物,终于在 8 号车厢的大件行李处找到了几大包新鲜水嫩的蕨菜,在与货

主沟通后,阿莫拿出秤杆子,一袋一袋地称了起来,这一趟阿莫收购了 300 多斤

蕨菜。与阿莫同村的阿西,选择了 火车 + 电商 的新路,不再依靠坐火车运输货

物赚钱了。他开办猪场,制作凉山猪腊肉,在电商平台销售,然后用火车把腊肉

运到县城去发快递。今年春节,他的几千斤腊肉几乎销售一空,挣了几万块钱。

为了供阿树上学,父母通过 小慢车 销售家里种植的烤烟、土豆、玉米,他们最

大的心愿就是阿树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2017 年,铁路部门履行扶贫承诺来

到学校招工,阿树与另外 5 名彝族同学脱颖而出,成为 小慢车 的乘务员,得知

儿子能够在 铁路部门 上班的消息,一家人都高兴坏了,妈妈说,这下阿树既找

到了稳定的工作,又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从乘客变为铁路人, 小慢车 一直

温暖着这位青年的心。

近年来, 小慢车 列车党支部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积极促进民族团结

进步,不断优化 彝乡情 服务内涵,完善便民利民措施,将民俗风情与列车服务

举措结合,设计制作了带有彝族文化元素的揭示揭挂,列车方向牌和车内引导标

总页数:11
提示:下载前请核对题目。客服微信:homework51
标题含“答案”文字,下载的文档就有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文件亦包括在内)为“电大之家”用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