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58-60 页“面积的含
义”。
[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 方形和正方
形的特征,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第一教时 认识《面积的含
义》。本课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 这样的线索引导学
生逐步体会面积的意义。整节课的教学主要分成两个层次:一是通过观察生活中具体的物
体,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即物体表面的面积),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二是通过比较
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即平面图形的面积), 能寻找到合适的方法,比较出平面图形的大
小。教材除了出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这样的规则图形,还提供了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或富
有趣味性的图形,通过观察、 比较等活动,使学生对于面积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从而为后
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
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
些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体会物体表面以及平面图形的大小,建立面积概念,初步理解面积的 含义。
2.在活动中,学生能根据图形的特征灵活选用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3.在说面的大小、寻找测量面积大小方法等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锻
炼数学思考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能寻找合适的方法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 建立面积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第 58 页与 59 页例 2 两个平面图形、透明方格板、课件
[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练习法、课堂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涉概念
(一)多感官参与,体验感受。
1.看一看:
(1)PPT 出示学 校装修 的图 片 ,学生观察 并 说说 他们 在 干什么 。
(2)PPT 出示教 室 情 境 图,学生 结 合情 境 图和 身边 物体找出 其他 的面。
2. 摸 一 摸
(1)教 师 示 范摸 数学书的 封 面,强 调 从上 往 下按 顺序把 数学书 封 面 摸完 整。
(2)学生根据教 师 要 求摸 一 摸身边 的物体的表面。
(3)学生 反馈 :说出自己 摸 了 那 些物体的面,有 什么 发现。
3.比一比
(1) 同桌互相 比一比,说出 谁 的表面大, 谁 的表面小 ?
(2) 汇报反馈 。
(二) 揭 示课 题
教 师 讲述: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我们把 物体表面的大小 叫 物体表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 让 学生看一看、 摸 一 摸 、比一比, 充 分 调 动学生多 种 感官参与学习, 促 使
学生 充 分 地 体验感 悟 ,使学生 真 正参与到概念形成的过程 之 中,加 深 学生对概念的建 构 和理
解。 同 时,大量生活 素 材的使用,激 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同 时, 也唤起 了学生的生活 经 验,
调 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体验感知,理解概念。
(一)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说一说:
(1)教 师 示 范 面积的表述:数学书 封 面的大小 叫 数学书 封 面的面积。
(2)学生根据教 师 的示 范尝试 说一说 其他 物体表面的面积。
(3) 检 测:手掌面的面积 就 是( )。学生 补充完 整。
2.比一比
(1) 同桌互相 比一比 身边 物体表面面积 谁 大 谁 小。
(2) 全班交流反馈 。
[设计意图]: 让 学生在说一说中感知物体表面的面积,在比一比中感知大小,从一个面
到多个面,丰富学生对面的感知, 帮助 学生逐步掌握面积的 真实 内 涵 , 让 学生 全 方 位 、多 角
度地 明 晰 物体表面的大小 就 是物体 便 面的面积。 触摸 数学的本 质 ,发 展 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看一看
(1)PPT 展 示数学书 封 面与 黑 板板 转化 成平面图形的过程。学生观察后 所 说自己的发
现。
(2)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概 括 出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 就 是平面图
形的面积。
2. 涂 一 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