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11 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统设
课)
1“社会性”的定义其本身就不是中性的,它必然带有正向的价值性。
答案:×
2 在开展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既要对已有的社会及人类文明价值进行筛选,也要从社会发展趋势
的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和判断。
答案:√
3 幼儿园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着交叉和延展。
答案:√
4 情绪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有情绪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都有一定的作用与价值。
答案:√
5 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学前儿童学习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各种规范及行为方式,不需要引导学前儿
童形成自己的个性。
答案:×
6 从社会教育的视角来看,幼儿教师“说什么”远比他们 “做什么”更重要。
答案:×
7 在社会教育中,幼儿教师与其所传授的内容体现为一种 “共生”的关系。
答案:√
8 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相比,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更需要幼儿教师具有教育敏感性。
答案:√
9 在社会教育中,之所以特别强调幼儿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以
行为的质量为前提。
答案:×
10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是其品德发展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其品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答案:×
11 在《指南》中,社会教育目标在其他领域目标中有明显的渗透。
答案:√
12 活动目标应尽可能体现在学前儿童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行为表现和情绪的变化上。
答案:√
13 从终身发展来看,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发展对其一生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答案:√
14 在幼儿各领域课程中,语言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
答案:√
15《指南》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要求比较侧重于从的品德视角来提出。
答案:×
16 社会性是指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和与人交往时,在他固有的生物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
征,这是广义的社会性概念。
答案:×
17 社会教育就是 “社会化的教育”。
答案:×
18《规程》第三十二条规定:“幼儿园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研
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 )。”
答案:D. 个性心理品质
19 儿童的( )是儿童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积极性,是儿童主动探索外部世界的支撑。
答案:A. 主动性
20( )是学前儿童发展责任感的开始。
答案:B. 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21 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最简单的要素是( )。
答案:C. 儿童对母亲的爱
22 以下关于《指南》中社会领域目标中的“目标在各年龄段的表现”的表述,错误的是( )。
答案:A. 等同于目标的分解或细化
23 总目标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总体要求,它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 )。
答案:D. 方向性
24 教育活动目标一般由教师制定,其最主要的特点是( )。
答案:D. 可操作性强
25 有一位教师制定了小班社会活动《购物》的活动目标如下,你认为其中正确的表述是( )。
答案:A. 知道购物时要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
26 如果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缺失了( ),这种教育就容易培养出 “工具人”,完全失去社会教
育应有的价值。
答案:A. 人文性
27 将社会教育的目标分为 “人际交往”和 “社会适应”两个部分的是( )。
答案:C.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8 明确将“具有初步的归属感”规定为社会领域目标之一的是( )。
答案:C.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9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答案:D.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
3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体主要是( )。
答案:A. 幼儿教师
31 幼儿教师既要对已有的社会文化价值进行筛选,也要从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判断,
使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时俱进的同时具有一定的( )。
答案:B. 前瞻性
32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社会领域课程起的作用是( )。
答案:D. 价值导向
33 相较其他领域的课程,社会领域的教育途径具有鲜明的丰富性和( )特征。
答案:D. 潜隐性
34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不包括( )。
答案:C. 社会意志
35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3—6 岁的学前儿童主要处于的矛盾阶段是( )。
答案:B. 主动对内疚
36《规程》第二十七条规定:“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应当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合理的( ),坚持
一贯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答案:A. 常规
37《规程》第三十一条规定:“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当以( )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
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答案:A. 情感教育
38 自我意识的三个方面内容不包括( )。
答案:B. 自我评价
39《纲要》中的社会领域目标较鲜明地反映出( )的价值取向。
答案:A. 以儿童为本
40《纲要》在社会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指出:“提供( )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
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答案:D. 自由活动
4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在依据是( )。
答案:A.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42 案例一 老师通过观察发现,多多在班里似乎不太受欢迎,原因是多多很容易发脾气。小朋友不小心碰
到多多一下,他就会马上打回去;在区角游戏中,因为某些区域人满了,多多不能进去,他也会朝同伴尖
叫;排队时没有排到前面,多多就会哭……久而久之,班里的小朋友都觉得多多脾气大,就不太愿意和他
玩了。多多觉得自己在班里没有什么朋友,经常感到不开心。
案例一中多多在社会互动中受挫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A. 多多在自我情绪的控制和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43 案例二 谦谦是今天的点名人,他数了数人数后大声地说:“今天来了 26 个人,少一个杨杨。”杨杨是
谦谦的好朋友,他没来,这让谦谦有点儿失落,于是谦谦嘀咕了一句:“杨杨怎么好几天都没来?”谦谦
的话引发了小朋友们的种种猜想,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着杨杨没来的原因。
教师可以利用案例二中的偶发事件,引导学前儿童()。
答案:B. 学会关心同伴,促进其爱的情感的发展
44 案例三 颖颖在认真地搭建积木,老师走过去欣赏她的作品,她自豪地对老师说:“老师,看我搭的高
楼,高楼下还有树木和小花。”老师认真欣赏并赞扬她:“你真棒!”可过了不久,就有小朋友来报告:
“老师,颖颖哭了。” 老师问:“怎么了?”小朋友说:“颖颖搭的房子被黄凯弄坏了。”老师过去一看,
发现颖颖面前的积木都散落在桌面上、地上,“高楼”已不见踪影。老师生气地对黄凯说:“你把别人搭
的高楼破坏了,你不能再玩游戏了。”听了老师的话,黄凯很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坐在椅子上。
教师可以利用案例三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学前儿童()。
答案:D. 学会同伴交往的技能,学习互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
45 案例四 小区的沙子坑是孩子们的乐园。男孩儿们在这里用小铲子、小车子来回运送沙子,女孩儿们把
沙子堆成小房子玩过家家,好不热闹。2 岁 8 个月的小虎也捧着自己的大吊车、大铲车还有小水桶来参加
“劳动”了。没想到,小虎刚把一大堆玩具放在地上,其他孩子就一窝蜂地围了过来。一个大一点儿的孩
子先选了大吊车拿在手里,其他孩子也纷纷伸手来瓜分小虎的玩具。一下子,小虎只剩下一只小水桶了。
小虎是个有点儿内向的孩子,平时在幼儿园就总是被抢走东西,他却从不吭声。今天,他看着小朋友们,
委屈地把脸转向了妈妈。可是这些孩子都住在同一个小区,都是妈妈认识的小朋友,碍于面子,妈妈只好
告诉小虎:“那些玩具先让给小朋友玩儿,你可以先玩儿别的玩具。”小虎一声不吭,拿着自己的小水桶
默默地装起了沙子。
针对案例四,你的观点是()。
答案:B. 小虎妈妈的做法是错误的。一味地谦让不利于小虎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并可能伤害其自尊心和
自信心,妨碍其社会性的发展。小虎妈妈应该有礼貌地要求其他小朋友将小虎的玩具还给小虎,并引导小
虎敢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46 案例五 早上,小朋友们陆续进入区角游戏。诺诺走过来跟甸甸老师说:“老师,源源不跟我玩儿!”
甸甸老师说:“怎么会呢?你和源源是好朋友呀!”诺诺低下头说:“源源今天有新朋友了!”甸甸老师
抬眼望去,发现源源正在 “娃娃家”里跟知知、楚楚、小宝她们做游戏。甸甸老师把诺诺抱起来问:“那
你跟源源说了吗?”诺诺说:“没有。”甸甸老师说:“那你去说说看,如果不行老师再帮你。”诺诺转
身去找源源了。没过几秒钟,诺诺跑过来大声说:“老师,她们不让我玩儿!”甸甸老师看到 “娃娃家”
已经有四个小朋友在做游戏,于是牵起诺诺的手,带着诺诺来到 “娃娃家”的“厨房”,跟诺诺说:“娃
娃家里没人做好吃的,她们肯定要饿肚子的,你来当厨师好吗?”诺诺说:“好的,那我来做饼干吧!”
诺诺从积木筐里挑了几块黄色的积木放到玩具锅里,开始制作“饼干”。“饼干”做好了,诺诺把 “饼干”
放到小盘子里,看着甸甸老师不作声。甸甸老师说:“诺诺,把饼干送到源源她们那里去吧!”诺诺摇摇
头说:“我不敢!”甸甸老师又说:“那你先问问她们想不想吃。”隔着柜子,诺诺把盘子递过去说:“我
做了饼干,你们想吃吗?”小朋友们说:“想!”源源立刻探过身子拿了一块。小宝也拿了一块,嘴里还
说着:“真香,真好吃!”甸甸老师趁机说:“让诺诺把饼干拿进来,跟你们一起玩儿,好吗?”小朋友
们说:“好的,诺诺快进来!”诺诺开心地脱了鞋子进入 “娃娃家”,跟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了!
几天后的早晨,又到了区角游戏时间。诺诺拿着一个盘子跟甸甸老师说:“老师,我做的动物饼干,你要
吃吗?”甸甸老师拿了一块,边 “吃”边说:“谢谢你,真好吃!”接着,诺诺拿着剩下的 “饼干”进
入 “娃娃家”,跟同伴们玩起了游戏。
案例五中,诺诺小朋友在甸甸老师的帮助下,最重要的是()。
答案:C. 学会了同伴交往的技能,能主动地以适当的方式加入到同伴的游戏中
47 案例五 早上,小朋友们陆续进入区角游戏。诺诺走过来跟甸甸老师说:“老师,源源不跟我玩儿!”
甸甸老师说:“怎么会呢?你和源源是好朋友呀!”诺诺低下头说:“源源今天有新朋友了!”甸甸老师
抬眼望去,发现源源正在 “娃娃家”里跟知知、楚楚、小宝她们做游戏。甸甸老师把诺诺抱起来问:“那
你跟源源说了吗?”诺诺说:“没有。”甸甸老师说:“那你去说说看,如果不行老师再帮你。”诺诺转
身去找源源了。没过几秒钟,诺诺跑过来大声说:“老师,她们不让我玩儿!”甸甸老师看到 “娃娃家”
已经有四个小朋友在做游戏,于是牵起诺诺的手,带着诺诺来到 “娃娃家”的“厨房”,跟诺诺说:“娃
娃家里没人做好吃的,她们肯定要饿肚子的,你来当厨师好吗?”诺诺说:“好的,那我来做饼干吧!”
诺诺从积木筐里挑了几块黄色的积木放到玩具锅里,开始制作“饼干”。“饼干”做好了,诺诺把 “饼干”
放到小盘子里,看着甸甸老师不作声。甸甸老师说:“诺诺,把饼干送到源源她们那里去吧!”诺诺摇摇
头说:“我不敢!”甸甸老师又说:“那你先问问她们想不想吃。”隔着柜子,诺诺把盘子递过去说:“我
做了饼干,你们想吃吗?”小朋友们说:“想!”源源立刻探过身子拿了一块。小宝也拿了一块,嘴里还
说着:“真香,真好吃!”甸甸老师趁机
说:“让诺诺把饼干拿进来,跟你们一起玩儿,好吗?”小朋友们说:“好的,诺诺快进来!”诺诺开心
地脱了鞋子进入 “娃娃家”,跟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了!
几天后的早晨,又到了区角游戏时间。诺诺拿着一个盘子跟甸甸老师说:“老师,我做的动物饼干,你要
吃吗?”甸甸老师拿了一块,边 “吃”边说:“谢谢你,真好吃!”接着,诺诺拿着剩下的 “饼干”进
入 “娃娃家”,跟同伴们玩起了游戏。
案例五中教师的做法首要体现了甸甸老师()。
答案:A. 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目标意识
1 相对于道德违规而言,4—6 岁的儿童在习俗违规中表现出更高的权威依赖性。
答案:√
2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历的增加,4 岁以后学前儿童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减少,逐步发展出观点采择能
力。
答案:√
3 学前儿童行为的抑制速度明显比启动速度快。
答案:×
4 在个体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提出适当要求,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原则。
答案:√
5 学前儿童的身体活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与其出现攻击性行为或捣乱行为不存在相关性。
答案:×
6 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惩罚有显著的正相关。
答案:×
7 共同决定移情的性质、强度、方式和内容的两个因素是认知水平和意志努力。
答案:×
8 外在系统是指对学前儿童发展不直接起作用但间接起作用的环境。
答案:√
9 强烈的情感共鸣及共情能促进学前儿童主动产生亲社会行为,而在不良的情绪状态或情感氛围下,学前
儿童更容易出现攻击、破坏等不良行为。
答案:√
10 区域环境创设能为主题教学活动延伸学习的空间平台,但却不能支持学前儿童在区域中持续学习。
答案:×
11 如果个体总是没有机会和环境互动、展示自己成就,他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自我效能感。
答案:√
12 移情指一个人(观察者)观察到另一个人(被观察者)处于一种情感状态时,产生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
感体验。
答案:√
13 根据霍夫曼的移情阶段理论,“同情性悲伤”开始出现的时间是 2—3 岁。
答案:×
14 学前儿童早期一次只能关注他人的一种情感,还无法意识到他人正在体验复杂的混合的情感。
答案:√
152 岁左右的学前儿童就能对两种主要的社会规则——社会习俗和道德规则做出很好的区分。
答案:×
16 个体社会品质形成的首要认知条件是( )。
答案:B. 观点采择
17 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趋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答案:D. 对自我的认知早于对他人的认知
18 学前儿童早期用以辨识他人情感的主要依据是( )。
答案:A. 面部表情
19 一个 4—5 岁的孩子看到同伴在摔玩具,他不会仅仅认为同伴在生气,还明白同伴是因为“玩具坏了不
能玩儿”才生气,由此,这个孩子会进行推理:如果玩具修好又可以玩儿的话,同伴就不会再生气了。上
述案例表明,学前儿童在认知他人情感时,学会了运用( )。
答案:C. 情境线索
20 对于年幼的儿童,教师除了使用语言指令引导儿童的行为,还要通过识别其行为信号的方式,及早对其
行为进行干预。这主要是因为( )。
答案:D. 学前儿童的行为具有不可逆性
21 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合作行为开始发生并迅猛发展的年龄是在( )。
答案:A. 2 岁左右
224—6 岁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会明显增多,是因为( )。
答案:A. 对社会规则的认知逐渐深化
23 下列属于内隐行为的自我控制因素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