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 (3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
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
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
——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
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
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
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
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
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
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
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
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
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
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
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 韩非 子,无一不
是 把 全 副 的诚意 放 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 染 。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 汉 以 来 ,中国文 化曾 受三种力量的 支配 ,
一是儒家而 近 于 法 家的 荀 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 荀 子 支配 了 汉 代,庄子 支配 了 魏晋 ,
《楚辞》则 自建安 以至 盛唐莫 不受 它 的 支配 。前二者只是 固定 的思想,而后者带 来 的却是一个真 实 思想
的 精神 。只有 唐 代 能 于先秦之后, 独 成一个 灿烂 的文 化 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 着 屈原人
格的 启示 。
屈原的一生都在 奋斗 之中,他 斗 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 贵族政治 。他虽生 活 于 宫廷 之中,却 厌恶
反对那 宫廷 里的一 群 人,这就是屈原所以 永远显 得 如 此 寂寞 的 缘故 。 宫廷 里的那 班 人都不 能 真正了 解 屈
原、 支持 屈原。在那 贵族 势力 掌控 的 宫廷 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 举世皆浊 我 独清 ,
众 人 皆醉 我 独 醒”。在 贵族制度行将崩溃 的前 夕 ,那些人还在 醉 生 梦死 、 昏 天 黑 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
那里 痛骂自己 所 属 的这一 阶级 。我们这样了 解 他的 独清独 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 宫
廷 之外的人民正是 站 在同一个 方 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 孤寂 的时 候 ,其 实 正是他最有力量
的时 候 。
三
屈原生于 战 国 纷纭 之 际 ,一 般 的人生 观 大都趋向于 随机应 变的 巧捷机 智。在那 纵横离合 的 漩涡 中,谁
都只 顾 到当前的 利害问题 ,谁也不 肯再放眼 于更 远 大的 方面去 。这便是当时思想 界普遍 的 苦闷 。孟子力
竭声嘶 地 喊着 “ 舍利 取 义 ”,那便是对这同一 苦闷 的反 映 与反 抗 。他们在这共有的 苦闷 上必然要 统 一成
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 乃 是一种 任何 伟大思想家必具的 坚定 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 行 上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
表现 出 一种更为 典型 的集中的 卓越 的感情。
屈原 厌恶巧捷机 智的情 绪 ,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 着 。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 寄予 一种同情的 怜悯 。时
俗 虽然 失去 了 自主 的力量, 但 是那醒觉的认识 仍 然是人生高 贵 的品 行 。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 来 那 坚定
清 醒的情 操 ,而 诉 之于一种 可喜 的力量。他不是一种 哲 理而是一种 哲 理的感情,他在《 橘颂 》里说 :
“ 独立 不 迁 , 岂 不 可喜 兮。”这 可喜 的便是那 坚定清 醒的情 操 。这情 操 在《 离骚 》里 随处可 见。 如 “ 路
曼曼 其修 远 兮, 吾将 上 下 而求 索 ”。屈原因此为那 苦闷 的时代,带 来希望 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 苦闷
对于屈原的 磨 炼。我们在这里 乃获 得生 活 上更 长远 的热力。在人生的 旅程 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
我们都 应 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 耳目 。屈原 用 了无数 华贵 的诗 句 、
纯洁 的比 喻 ,这些都 流 为后人辞 藻 的 装饰 。然而在屈原却不是 装饰 ,他只是一种 自 然的 呼 唤,一种生 命
走 向真理、 走 向 永恒去 的光明与美 丽 。那正是真与力的 合 一,美与 善 的 交织 ,他因此感 动 了无数的人们
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 永远 成为一首 解释 不完的最美的诗 章 。
(摘编自 《诗人屈原 及 其作品 研究 》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5 分)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有真诚的情感。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 分)
A.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C.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
D.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3.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5 分)
A.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文章第二部分的论说运用了哪些对比或比较?依据文本,简要概述。(8 分)
5.影响屈原伟大的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依据材料内容,分条 梳 理。(8 分)
二、 古 代诗文阅读 ( 6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 共 6 小 题,4 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0 ~15 题。
留侯 论
苏轼
古 之所谓 豪杰 之 士 ,必有过人之 节 。人情有所不 能忍 者, 匹夫 见 辱 , 拔剑 而起, 挺 身而 斗 ,此不 足
为勇也。天 下 有大勇者, 卒 然 临 之而不 惊 ,无 故加 之而不 怒 。此其所 挟持 者 甚 大,而其 志甚远 也。
夫 子 房 受 书 于 圯 上之 老 人也,其事 甚怪 。然 亦安 知其 非 秦之 世 有 隐君 子者, 出 而 试 之 ?观 其所以 微
见其意者, 皆圣贤 相与 警戒 之 义 。而 世 不 察 ,以为 鬼物 , 亦已 过 矣 。且其意不在 书 。
当 韩 之 亡 、秦之 方盛 也,以 刀锯鼎镬待 天 下 之 士 ,其 平居 无 罪夷 灭 者,不 可 胜 数。虽有 贲 、 育 ,无
所 获 施 。 夫持法 太 急 者,其 锋 不 可 犯 ,而其势 末 可 乘 。子 房 不 忍 忿忿 之心,以 匹夫 之力,而 逞 于一 击 之
间。当此之时,子 房 之不 死 者,其间不 能 容 发, 盖 亦已 危 矣 。 千金 之子,不 死 于 盗贼 , 何 者 ? 其身之 可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
爱 ,而 盗贼 之不 足 以 死 也。子 房 以 盖 世 之才,不为 伊尹 、太公之 谋 ,而 特 出 于 荆轲 、 聂 政 之 计 ,以 侥幸
于不 死 ,此 固圯 上 老 人所为 深惜 者也。是 故 倨傲鲜腆 而 深折 之。 彼 其 能 有所 忍 也,然后 可 以就大事, 故
曰 : “ 孺 子 可 教 也。”
楚庄 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 以 逆 庄 王曰 其 君能下 人必 能 信 用 其民 矣 遂 舍 之 勾践 之 困 于会 稽 ,而 归臣妾
于 吴 者,三 年 而不 倦 。且 夫 有 报 人之 志 ,而不 能下 人者,是 匹夫 之刚也。 夫老 人者,以为子 房 才有 余 ,
而 忧 其 度 量之不 足 , 故 深折 其少 年 刚 锐 之气,使之 忍 小忿 而就大 谋 。 何 则 ?非 有生 平 之 素 , 卒 然相 遇 于
草野 之间 ,而 命 以 仆妾 之 役 , 油 然而不 怪 者,此 固 秦 皇 之所不 能惊 ,而 项籍 之所不 能怒 也。
观夫 高 祖 之所以 胜 ,而 项籍 之所以 败 者,在 能忍 与不 能忍 之间而 已矣 。 项籍唯 不 能忍 ,是以 百 战 百
胜 而 轻 用 其 锋 ;高 祖 忍 之, 养 其全 锋 而 待 其 弊 ,此子 房 教 之也。当 淮阴破齐 而 欲 自 王 ,高 祖 发 怒 ,见于
词 色。 由 此 观 之, 犹 有刚 强 不 忍 之气, 非 子 房 其谁全之 ?
太史公疑子 房 以为 魁梧奇 伟,而其 状貌 乃如 妇 人 女 子,不 称 其 志 气。 呜 呼 ! 此其所以为子 房 欤!
( 选自 《 古 文 观止 》)
6 .下列对文中 画波浪线 部分的 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5 分)
A.楚 庄 王 伐郑/郑伯肉袒牵羊 以 逆/庄 王 曰/ 其君能下人 /必 能 信 用其 民 矣 /遂舍 之 /
B.楚 庄 王 伐郑/郑伯肉袒牵羊/ 以 逆庄 王 曰/ 其君能下 / 人 必 能 信 用 / 其 民 矣 遂舍 之 /
C.楚 庄 王 伐郑/郑伯肉袒牵羊 以 逆/庄 王 曰/ 其君能下 / 人 必 能 信 用 / 其 民 矣 遂舍 之 /
D.楚 庄 王 伐郑/郑伯肉袒牵羊/ 以 逆庄 王 曰/ 其君能下人 /必 能 信 用其 民 矣 /遂舍 之 /
7 .下列对文中 加点词语 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 分)
A. 刀锯鼎镬:刀锯 是 刑 具, 鼎镬 是 炊 具, 喻指暴虐 与 安抚两 种 待 人 方式 。
B.其间不能容发 :死 与不 死 之间容不下一根 头 发,比 喻 形 势危急 。
C. 孺 子可 教:年轻 人有出 息 ,可以 把 本事传 授给 他。
D. 草野 之间 : 本 指长满荒草 的 野地 ,文中 指民 间、 乡野 。
8.下列 句 中 加点 字的意 义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5 分)
A. 匹夫见辱 , 拔剑 而 起 高 祖 发 怒 , 见 于 词 色
B. 卒然临 之而不 惊 卒然 相 遇 于 草野 之间
C.其平 居 无 罪夷灭 者,不可 胜 数 是以 百战百胜 而 轻 用其 锋
D. 必 有过人之 节 以为 鬼物 , 亦已 过矣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 分)
A.首 段 正面 立 论,以 匹夫 之 勇反衬 出“大 勇 者”, 隐伏 一个“ 忍 ”字,为后文 议 论 蓄势 。
B.第二 段从黄石老 人 授书 说 起 , 引 出 老 人“其意不在 书 ”, 勾起悬 念, 引 出下文。
C.第 三段 言子 房当忍 而不能 忍 , 引 出 黄石老 人的用意,解 释 了上 段 “意不在 书 ”的 悬 念。
D. 末段宕开 一 笔 ,言及子 房 的相 貌 , 看似闲笔 ,实 则批评 了 太 史公以 貌取 人的不 足 。
1 0 . 把 文中 画横线 的 句 子 翻译 成现 代汉语 。(12 分)
(1) 观 其 所 以微 见 其意者, 皆圣贤 相与 警戒 之 义 。( 6 分)
(2) 此固圯 上 老 人 所 为 深惜 者也。是 故倨傲鲜腆 而 深折 之。( 6 分)
11.文章 重点叙 写 张良 一生中哪 三件 事?这 三件 事在文中分 别 有 何 作用? 请 分 别 简要概 括 。( 每 一 件 事
及其作用 合计 不 超 过 25 字)(8 分)
(二) 古代 诗 歌 阅读(本题 共 2 小 题,13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6 ~1 7 题。
苏武庙
温庭筠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