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 版 人音版 高中音乐 选择性必修 5 音乐基础理
论《第五单元 调与调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
课标]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单元学历案
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2
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
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第五单元 调与调式》是高中音乐选择性必修 5 《音乐基础理论》中的重
要章节,旨在通过对调与调式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
具备分析和识别音乐作品调式的能力。本单元内容涵盖调及调号、大小调式、
调式变音与半音阶、民族调式以及调的关系与调的转换等多个方面,是音乐理
论学习的重要基石。
(二)单元内容分析
第十二节 调及调号
升号调:学习从 C 音开始,向上每隔一个纯五度的音所构成的调,以及调
号的增加规律。
降号调:了解从 C 音开始,向下每隔一个纯五度的音所构成的调,以及调
3
号的增加规律。
调的五度循环及等音调:掌握五度循环圈的规律,识别等音调。
第十三节 大小调式
大调式:学习自然大调、和声大调和旋律大调的特点及音阶结构。
小调式:掌握自然小调、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的特点及音阶结构。
关系大小调:理解关系大小调的概念及调式间的联系。
同主音大小调:区分同主音大小调的差异。
分析调式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调号、主音、音阶结构等分析调式。
第十四节 调式变音与半音阶
调式变音:理解调式变音的概念及其在调式中的作用。
半音阶:学习大调和小调半音阶的构成及运用。
第十五节 民族调式
五声调式:掌握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音构成的调式。
同宫系统各调式:了解同宫系统各调式间的关系。
六声调式:学习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加入变宫或清角构成的调式。
七声调式:掌握清乐音阶、雅乐音阶和燕乐音阶的特点。
第十六节 调的关系与调的转换
4
调的关系:理解调与调之间的远近关系。
转调:学习从一个调转换到另一个调的方法及类型。
移调:掌握移调的概念及基本方法。
旋律:了解旋律的类型、进行方向及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区别。
旋律的发展手法:学习重复、模进、扩展和紧缩、对比、再现等旋律发展
手法。
(三)单元内容整合
本单元内容整合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调与调式的基础知
识,具备分析和识别音乐作品调式的能力。具体整合思路如下:
基础理论学习:从调及调号入手,学习升号调和降号调的构成规律,理解
调的五度循环及等音调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大小调式分析:深入学习大调式和小调式的特点,掌握关系大小调和同主
音大小调的差异,学会分析调式的基本方法。
调式变音与半音阶:通过调式变音的学习,理解其在调式中的作用,掌握
大调和小调半音阶的构成及运用。
民族调式探索:了解五声调式、同宫系统各调式、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的
5
特点,拓宽音乐理论视野。
调的转换与运用:学习调的关系、转调和移调的方法,理解旋律的类型及
发展手法,提升音乐分析能力。
通过上述整合,本单元内容将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帮助学生系统地
掌握调与调式的基础知识,为深入学习音乐理论打下坚实基础。
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高中音乐核心素养
(一)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
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审美感知素养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音乐听觉体验:通过聆听不同调式的音乐作品,感受不同调式带来的听觉
差异,体验调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音乐要素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中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
等要素的特点,理解这些要素如何共同构成调式的独特美感。
音乐风格认知:通过对比不同调式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认知不同调式所
6
呈现的音乐风格,提升对音乐风格的辨识能力。
(二)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
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艺术表现素养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式运用:鼓励学生在演唱、演奏或音乐编创中尝试运用不同的调式,通
过实践体验调式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作品分析: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调式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调式在作品中
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
创作实践: 组织 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要 求 学生在创作中 注意 调式的选
择和运用,提升学生的创作 水平 。
(三) 文化 理解
文化 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 途径 ,理解不同 文化语境 中音乐
艺术的 人文 内涵。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文化 理解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多元 文化 视野:通过 介绍 不同 国家 和地区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
7
文化背景 下的音乐调式特点,拓宽学生的音乐 文化 视野。
民族音乐 传承 :重点 讲 解中 国 民族调式的特点和发展 历程 ,引导学生理解
民族音乐在 文化传承 中的重要作用,增 强 学生的 文化 自 信 。
音乐与 社 会生活:通过分析音乐作品与 社 会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音
乐调式如何 反映社 会生活的变 迁 和 人们 的 精神世界 ,提升学生的 文化 理解能力。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培养,本单元教学将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为 他们 的音乐学习和艺术发展 奠定 坚实基础。
三、 学情分析
(一) 已 知内容分析
在进入《 普 通高中音乐 课程标准 ( 2017 年版 2020 年 修 订 )》选择性必
修 5 《音乐基础理论》的第五单元《调与调式》的学习之 前 ,学生 已 经具备了
一 定 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感知能力。在之 前 的音乐学习中,学生 已 经掌握了
音乐的基本元素,如音高、节奏、旋律等, 并 能 够 对 简 单的音乐作品进行 欣赏
和分析。学生 还 学习了音乐 鉴赏 、歌唱、演奏等必修模 块 , 积累 了一 定 的音乐
实践经验。
具体来 说 ,学生在 已 知内容方面主要 包括 :
8
音乐基础知识:学生能 够 识别乐 谱 中的基本音 符 、 休止符 、节奏型等,理
解音乐的基本构成元素。
音乐感知能力:学生能 够 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情 绪 、风格和基
本特点,对音乐的审美 有 一 定 的认知。
音乐实践能力:学生 参 与了歌唱、演奏等音乐实践活动, 积累 了一 定 的音
乐表演经验,能 够初步 运用所学 技 能进行音乐表现。
音乐分析能力:学生 已 经学习过音乐 鉴赏 模 块 ,能 够初步 分析音乐作品的
题材 、体 裁 、风格和表现形式等。
(二) 新 知内容分析
《调与调式》单元是音乐基础理论的重要 组 成 部 分, 它涉 及到音乐作品中
调的运用和调式的分析,是理解和创作音乐作品的基础。本单元的 新 知内容主
要 包括 :
调及调号:学生 需 要理解调的概念,掌握主音和调式的关系,以及调号的
书写 规 则 和 含义 。特别是升号调和降号调的构成规律,以及等音调的识别。
大小调式:学生 需 要掌握大调式和小调式的音阶结构,理解 稳定 音 级 和不
稳定 音 级 的区别,以及 它们 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学生 还需 要了解自然大调、
9
和声大调和旋律大调,以及自然小调、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的特点。
关系大小调与同主音大小调:学生 需 要理解关系大小调的概念, 即相 同调
号的大小调,以及同主音大小调的概念, 即 主音 相 同 但 调号不同的大小调。
调式变音与半音阶:学生 需 要了解调式变音的概念,掌握调式变音在音乐
作品中的运用,以及半音阶的构成和运用。
民族调式:学生 需 要了解五声调式、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的概念,掌握 它
们 的音阶结构和特点,以及同宫系统各调式的关系。
调的关系与调的转换:学生 需 要理解调与调之间的关系,掌握近关系调和
远关系调的概念,以及转调的类型和移调的方法。学生 还需 要了解旋律的类型
和发展手法。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中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 已 经具备了一 定 的自主性和探 究 性,能 够 独 立 思
考 和解 决问题 。在音乐学习上,学生 已 经具备了一 定 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实践能
力,能 够 通过聆听和分析音乐作品,理解音乐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学生 还
具备了一 定 的音乐创作和表演能力,能 够 在音乐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 技 能进
10
行创作和表演。
具体来 说 ,学生在学习《调与调式》单元 时可 能具备以下能力:
逻辑 思 维 能力:学生能 够 运用 逻辑 思 维 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理解调的运
用和调式的特点。
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 够 自主 查阅相 关 资料 ,了解调与调式的 相 关知识和
运用方法。
合作探 究 能力:学生能 够 通过小 组讨 论和合作探 究 ,共同解 决 学习中的 问
题 和 难 点。
实践创 新 能力:学生能 够 在音乐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 技 能进行创作和表
演,展现自 己 的音乐 才华 。
(四)学习 障碍突破策略
在学习《调与调式》单元 时 ,学生 可 能会 遇 到一些学习 障碍 ,如理论知识
较 为 抽象 、调式分析 难 度 较 大等。为了 突破 这些学习 障碍 ,教 师可 以 采取 以下
策略 :
直观 教学法:通过 图谱 、动 画 等 直观 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调的概念和
调式的结构。 例 如, 利 用五 线谱 和 简谱 展 示 不同调式的音阶结构, 让 学生 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