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 版 人音版 高中音乐 必修 5 音乐与舞蹈 上篇
《第三单元 中国少数民族舞》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0 课标]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单元学历案
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2
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
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围绕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展开,旨在通过作品鉴赏、基本
练习和舞蹈排演实践,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文化内
涵及其艺术魅力。具体内容涵盖《东方红(选段)》的作品鉴赏,中国少数民
族舞蹈的基本练习,包括藏族舞蹈动作组合和蒙古族舞蹈动作组合,以及通过
《铜鼓敲出壮乡情》和《金色的汤瓶》两个作品,学习道具在回族民间舞蹈中
的运用和铜鼓舞的特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少数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能,
还能提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增强文
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
(二)单元内容分析
第五节 舞蹈认知体验(二)
作品鉴赏:东方红(选段)
通过鉴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选段,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艺
术价值及其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的地位。
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元素,理解其在表现革命精神和民
族团结方面的作用。
知识:中国少数民族舞
介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包括其地域性、民族性、自娱
性和表演性等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少数民族舞蹈在文化传承、社会交往和民族认同方面的重要
作用。
基本练习:藏族舞蹈动作组合、蒙古族舞蹈动作组合
学习藏族和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形、脚位、步伐和动作组合。
通过练习,体会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韵味,提高身体协调性和节奏
感。
4
第六节 舞蹈排演实践(二)
作品鉴赏:铜鼓敲出壮乡情、金色的汤瓶
鉴赏《铜鼓敲出壮乡情》和《金色的汤瓶》,了解壮族和回族舞蹈的文化
背景和艺术特色。
分析作品中道具的运用和舞蹈动作的表现力,理解其对舞蹈情感传达和氛
围营造的作用。
知识:道具在回族民间舞蹈中的运用、铜鼓舞
介绍道具在回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方式,如汤瓶在舞蹈中的象
征意义和表现功能。
讲解铜鼓舞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了解其在壮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表演实践:拓展与探究
学生在掌握基本动作和组合的基础上,进行舞蹈排演实践。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理解相结合,进行舞蹈动作的改编
和创作。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段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展现学习成果和
艺术表现力。
5
(三)单元内容整合
本单元将舞蹈认知体验与舞蹈排演实践相结合,通过作品鉴赏、知识讲解
和基本练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在单
元内容的整合上,注重以下几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基本练习和表演实践,将
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知识与技能并重:在掌握舞蹈基本动作和组合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
美情趣、艺术表现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在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同时,注重与
现代审美观念和表演形式的结合,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个体与集体相结合:在小组合作和集体表演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基本
知识、技能和文化内涵,为今后的音乐舞蹈学习和艺术创作 打 下 坚 实的基础。
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高中音乐 核 心素养
6
(一)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 是指 对音乐艺术 听觉 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
特美感的体验、感 悟 、理解和 把 握。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审美感知 主 要体现为
以下几点:
体验舞蹈艺术的美感:通过鉴赏《东方红(选段)》、《铜鼓敲出壮乡
情》和《金色的汤瓶》等作品,引导学生感 受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韵 律 美、形
态 美和意 境 美。
理解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分析舞蹈作品中的动作、节奏、 构图 和道具运
用等表现形式,理解 它们 如 何共 同 构 成舞蹈艺术的整体美感。
感 悟 舞蹈艺术的情感内涵:通过舞蹈作品的情节、人 物 和氛围等要素,引
导学生感 悟 舞蹈所传达的情感和 思想 内涵,提升对舞蹈艺术深 层次 美感的认知。
培养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和 欣 赏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引导学生形成 正确 的
审美情趣和审美 标准 ,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 是指 通过 歌唱 、演奏、 综 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
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艺术表现 主 要体现为
7
以下几点:
掌握舞蹈基本动作和组合:通过基本练习,使学生掌握藏族和蒙古族舞蹈
的基本手形、脚位、步伐和动作组合,为舞蹈表演 打 下 坚 实基础。
提升舞蹈表演技能:在舞蹈排演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舞蹈表演技能的 训 练
和提升,包括动作的 准确 性、节奏感、协调性和表现力等方面。
发挥创意进行舞蹈创作: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动作和组合的基础上,发挥
创意进行舞蹈动作的改编和创作,展现个人艺术风格和表现力。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小组合作和集体表演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和集体荣誉感,通过 共 同 努 力完成一段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
(三)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 是指 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 途径 ,理解不同文化 语境 中音乐
艺术的人文内涵。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文化理解 主 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通过介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起源、
发展和特点,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和历史 渊 源。
理解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分析舞蹈作品中所 蕴含 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
如道具的运用、舞蹈动作的象征性等,理解 它们 在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方面的
8
重要作用。
尊重多元文化:通过学习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
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培养 跨 文化交 流 的能力和意识。
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激 发对中 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 热爱 和传承意
识。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将能够全面提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
三方面的音乐学 科核 心素养,为今后的音乐舞蹈学习和艺术创作 奠定坚 实基础。
三、 学情分析
(一) 已 知内容分析
高一学生在进入《中国少数民族舞》单元学习 之前 , 已经 通过《 走近 舞
蹈》单元的学习,对舞蹈的起源、 种类 以及基本的表现形式有了 初 步的了解。
他们 知道舞蹈 是 人 类 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 分,能够 欣 赏和体验不同风格的舞蹈作
品,并理解了舞蹈在社会生活、文化传承和审美表达中的重要作用。高一学生
还具 备 了一 定 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能够分 辨 音乐的基本元素,如
9
节奏、 旋律 、音色等, 这 为 他们 在舞蹈学习中理解音乐与舞蹈的 关系奠定 了 良
好 的基础。
在舞蹈技能方面, 虽然 高一学生 可 能 尚未接受 过 系 统的舞蹈 训 练, 但他们
已经 具 备 了一 定 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能够通过 简 单的舞蹈动作表达情感和
思想 。 由于 学生在 日常 生活中会 接触到各种 形式的舞蹈,如节 日庆典 、 校园 文
化活动等, 他们 对舞蹈有一 定 的感性认识和 兴 趣, 这 为学习中国少数民族舞提
供 了 良好 的心理基础。
(二)新知内容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舞》单元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独特魅
力和文化内涵。本单元将重点介绍蒙古族、 维吾尔 族、藏族和 朝鲜 族等少数民
族的舞蹈风格、基本动作和组合,并通过作品鉴赏和排演实践, 让 学生 亲 身体
验和感 受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新知内容具体包括:
中国少数民族舞的基本特征:学生将了解不同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性、地
域性、 群众 性和自娱性等特点,以及 它们 在中国舞蹈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10
蒙古族、 维吾尔 族、藏族和 朝鲜 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学生将学习 这些 民族
舞蹈的基本手形、步伐、体 态 和动 律 ,理解 它们 与 各 民族历史文化、生活习 俗
和审美观念的 关系 。
舞蹈作品鉴赏:通过鉴赏《东方红》(选段)、《铜鼓敲出壮乡情》和
《金色的汤瓶》等舞蹈作品,学生将学会 从 舞蹈 语言 、音乐 配 合、情感表达和
文化内涵等多个 角度 分析和 评 价舞蹈作品。
舞蹈排演实践:学生将 参 与舞蹈动作的练习和组合,通过排演实践掌握少
数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组合,提高身体协调性和舞蹈表现力。学生还将学会
如 何根据 舞蹈的节奏和情 绪 选 配适 合的音乐,以及如 何利 用道具 丰富 舞蹈 语汇
和表现力。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观 察 与 模仿 能力:高一学生具有 较 强的观 察 力和 模仿 能力,能够通过观 察
和 模仿 教 师 的 示范 动作, 快速 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和组合。
理解与分析能力:学生 已经 具 备 了一 定 的音乐基础和文化素养,能够理解
舞蹈作品中所 蕴含 的情感、 思想 和文化内涵,并能够通过分析舞蹈 语言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