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 版 人音版 高中音乐 必修 4 音乐编创 上篇
《第一单元 走近音乐编创》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0 课标]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单元学历案
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2
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
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教学内容聚焦于高中音乐必修 4 的上篇《第一单元 走近音乐编创》。
这一单元以音乐编创为核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过程、掌握音
乐编创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实践创作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本
单元的教学内容包含五个主要部分:一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强调音乐创作与
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是音乐编创的继承与创新,探讨音乐编创中如何继承传统
与创新发展;三是熟记民歌与名曲,通过学习和积累丰富的音乐素材,为音乐
编创打下坚实基础;四是具备乐理知识和记谱能力,这是进行音乐创作的基本
工具;五是记谱法及创作示例,通过实际案例学习记谱法和音乐编创的具体操
作。
3
(二)单元内容分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目标:使学生理解音乐创作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创
作灵感。
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创作是如何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个人情感的。
音乐编创的继承与创新
目标:让学生了解音乐编创中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能力。
内容:通过分析经典音乐作品和当代创新作品,探讨音乐编创中如何平衡
传统与创新。
熟记民歌与名曲
目标:通过学习和积累民歌与名曲,丰富学生的音乐素材库,为音乐编创
提供灵感来源。
内容: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和名曲,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欣赏,分析它
们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
4
具备乐理知识和记谱能力
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记谱能力,为音乐编创提供技术支持。
内容:教授音乐基础理论,如音高、节奏、节拍、调式等,以及简谱和五
线谱的记谱方法。
记谱法及创作示例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学习记谱法和音乐编创的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
创作能力。
内容:以《乌苏里船歌》等作品为例,分析记谱法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进
行简单的音乐编创实践。
(三)单元内容整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音乐编创这一主题展开,各部分内容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积累创作素材;通过“音乐编创的继承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通过“熟记民歌与名曲”丰富学生的音乐素材库;通过“具备乐理知识和记谱
能力”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最后通过“记谱法及创作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各部分内容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共同促进
5
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高中音乐核心素养
(一)审美感知
内涵: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
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它要求学生能够在音乐情境中,从
整体上认知音乐艺术的音响特征和文化背景,体验音乐的美感,领悟作品的表
现意图,并与之产生共鸣。
在本单元中的体现:
体验音乐美感: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部分,通过欣赏和分析生活中的
音乐现 象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感 受 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理解音乐表现意图:在“熟记民歌与名曲”部分,通过学习和欣赏民歌与
名曲,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表现意图和情感内涵,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共鸣与反 思 :在“音乐编创的继承与创新”部分,通过对 比 分析经典作品
与当代创新作品,引导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进行反 思 ,产生共鸣。
教学 建议 :
6
采 用 多样 化的教学手段,如音乐欣赏、案例分析、讨论 交流 等,引导学生
深入 体验音乐的美感。
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 鉴 赏能力,引导 他 们从 多 个 角度 理解音乐作品的表现
意图和情感内涵。
鼓励 学生积 极参 与音乐创作活动,通过实践创作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二)艺术表现
内涵:艺术表现是指通过歌 唱 、 演 奏、 综 合艺术表 演 和音乐编创等活动,
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乐于 参 与音乐表现
实践, 享受 音乐表现的乐 趣 ,并在实践中 不断 提升音乐艺术表现技能。
在本单元中的体现:
参 与音乐表现实践:在“记谱法及创作示例”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简
单的音乐编创实践,让 他 们 亲身 体验音乐创作的乐 趣 。
提升艺术表现技能:在“具备乐理知识和记谱能力”部分,通过教授基本
的乐理知识和记谱方法,为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提供技术支持,进 而 提升 他 们的
艺术表现技能。
展示与分 享 : 鼓励 学生将 自己 的创作成 果 进行展示和分 享 ,通过相互 交流
7
和 评价 ,进一 步 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教学 建议 :
创 设 丰富的音乐表现情境,如 小型 音乐会、音乐创作 比赛 等, 激 发学生的
参 与 热 情。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 演练 提升 他 们的艺术表现技能。
鼓励 学生发 挥想象 力和创 造 力,进行个性化的音乐创作和表现。
(三)文化理解
内涵: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 途径 ,理解 不 同文化 语 境
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它要求学生能够从文化 角度 关注音乐作品和音乐现 象 ,
认知作品产生的 历史 文化背景和 风格 特征, 增 强对 不 同文化音乐艺术的 尊 重和
理解。
在本单元中的体现:
认知 历史 文化背景:在“熟记民歌与名曲”部分,通过学习和欣赏 不 同 地
域 、 不 同民 族 的民歌与名曲,引导学生认知作品产生的 历史 文化背景。
理解音乐 风格 特征:在“音乐编创的继承与创新”部分,通过对 比 分析 不
同 时期 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理解音乐 风格 特征的发展 变 化。
8
尊 重与理解 多 元文化: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 不 同文
化音乐艺术的 尊 重和理解, 拓宽他 们的文化 视野 。
教学 建议 :
结合 历史 、 地 理、文化等相关学 科 知识,引导学生 深入 理解音乐作品的文
化内涵。
采 用 比较 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感 受不 同文化音乐艺术的独特 魅 力。
鼓励 学生积 极参 与 跨 文化音乐 交流 活动,提升 他 们的文化理解能力和 国 际
视野 。
三、 学情分析
(一) 已 知内容分析
在进 入 高中音乐必修 4 《音乐编创》第一单元的教学之 前 ,学生 已 经具备
了一 定 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在之 前 的音乐学习中, 已 经 接触 过音
乐欣赏、歌 唱 、 演 奏等 模块 ,对音乐的表现形式、音乐要素(如 旋律 、节奏、
和 声 等)有了一 定 的理解和感知能力。通过 义务 教 育阶 段的学习,学生 也 积累
了一 定 的音乐 词汇 和音乐理论知识,能够识 读 简单的乐谱,并具备了一 定 的音
乐审美能力。
9
学生对中 国 传统音乐文化有一 定 的了解,能够识 别 和欣赏一 些 经典的民歌
和 戏 曲 片 段。这 些已 知内容为学生进一 步 学习音乐编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 铺
垫 。
(二)新知内容分析
本单元《走近音乐编创》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 深入 了解音乐编创的基本
原 理和过程,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新知内容主要包 括 以下 几 个方
面: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 需 要理解音乐创作与生活之 间 的紧密联系,学会
从生活中 汲取 创作灵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 转 化为音乐 语言 。
音乐编创的继承与创新:学生 需 要了解音乐编创中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学
会在 借鉴 传统音乐元素的基础上, 融入 个人的创意和 风格 ,创作 出 具有新意的
音乐作品。
熟记民歌与名曲:学生 需 要通过学习和积累民歌与名曲,丰富 自己 的音乐
素材库,为音乐编创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
具备乐理知识和记谱能力:学生 需 要掌握必要的乐理知识,包 括 音高、节
10
奏、和 声 等基本理论,以及简谱和五线谱的记谱方法,为音乐编创提供技术支
持。
记谱法创作示例:学生 需 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创作示例(如《乌苏里船
歌》),了解音乐编创的实际操作过程,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 步骤 和方法。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中生的认知能力 已 经相对成熟,具备了一 定 的 逻辑思维 和 抽象思维 能力。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 较 为 复杂 的音乐理论和 概念 ,并能够在教 师 的引
导下进行 自 主探 究 和合作学习。
高中生 也 具备了一 定 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作 潜 能。 他 们能够通过歌 唱 、 演
奏等活动表达 自己 的音乐情感和创意,并能够在音乐编创过程中展现 出 个人的
独特 风格 和创意。
由 于音乐编创是一 门综 合性 较 强的学 科 , 涉 及音乐理论、创作技 巧 、实践
经验等 多 个方面, 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可 能会 遇 到一 定 的 困难 和 挑战 。教 师
需 要 针 对学生的实际情 况 , 采 用灵活 多样 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 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和创作 潜 能, 帮助他 们 克服 学习 障碍 ,提高学习 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