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 版 人音版 高中音乐 必修 1 音乐鉴赏 上篇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大单元整体
教学设计[2020 课标]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单元学历案
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2
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
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大单元教学设计以 2019 版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 1 《音乐鉴赏》上篇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为内容基础,聚焦于汉族民歌与少数民
族民歌的鉴赏与理解。通过鉴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歌作品,学生不仅能
够感受到中国民间音乐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还能深入理解民歌与地理环
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选取了多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包括《澧水船夫号子》(湖南
民歌)、《脚夫调》(陕北民歌)、《弥渡山歌》(云南民歌)、《姑苏风
光》(江苏民歌)、《孟姜女》(河北民歌)、《幸福歌》(湖北民歌)等汉
族民歌,以及《辽阔的草原》(蒙古族民歌)、《宗巴朗松》(藏族民歌)、
3
《牡丹汗》(维吾尔族民歌)、《蝉之歌》(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民歌。这
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各地民歌的独特风格,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二)单元内容分析
汉族民歌鉴赏
作品分析:本单元选取的汉族民歌涵盖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多种体
裁,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例如,《澧水船夫号子》作
为劳动号子,展现了船工们在行船过程中的协作与力量;《脚夫调》则通过高
亢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表达了脚夫们的辛劳与对生活的无奈;《弥渡山歌》
以其婉转的旋律和含蓄的歌词,展现了云南山歌的独特韵味。
知识要点:学生需要了解汉族民歌的分类和基本特征,包括劳动号子、山
歌、小调等体裁的特点,以及这些民歌在反映人民生活、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少数民族民歌鉴赏
作品分析:少数民族民歌部分选取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侗族等民
族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在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都体现了各自民族的音
乐风格和文化特色。例如,《辽阔的草原》以其悠扬的旋律和广阔的意境,展
4
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宗巴朗松》则通过其独特的囊玛音调,
体现了藏族音乐的神秘与庄严。
知识要点:学生需要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侗族等民族的民歌特
征,包括旋律特点、节奏风格、歌词内容等方面,以及这些民歌在各自民族文
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拓展与探究
通过鉴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歌作品,引导学生探究民歌与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例如,可以探讨为什么陕北民歌多具有高亢
激昂 的特点, 而 江南小调则多 委 婉 细腻 ; 或者 分析不同民族的民歌在旋律、节
奏、歌词等方面 是 如 何 体现其民族特色的。
鼓励 学生 进 行民歌 创 作 或改编尝试 , 将所 学知识 应 用于实 践 中, 提 高音乐
创 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 三 )单元内容 整合
本单元内容 整合 以 “ 多彩的民歌 ” 为 主题 ,通过汉族民歌与少数民族民歌
的鉴赏与学 习 , 构建 一 个全 面、系统的民歌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
5
以 下几 点:
循序渐进 : 从 汉族民歌到少数民族民歌, 从 劳动号子、山歌到小调等不同
体裁, 逐步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对 比 分析:通过对 比 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歌作品, 帮助 学生理解民歌
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民族民歌的独特魅力。
实 践应 用: 鼓励 学生 进 行民歌 创 作 或改编尝试 , 将所 学知识 应 用于实 践 中,
提 高音乐 创 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文化理解:通过民歌鉴赏与学 习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文化
内涵和历史背景, 增强 文化自 信 和民族自 豪 感。
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高中音乐 核心素养
(一) 审美 感知
内涵理解
审美 感知 是指 对音乐艺术 听觉 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 素 、表现 手段 及独
特 美 感的体 验 、感 悟 、理解和 把握 。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 聆听 、
感受和分析音乐作品, 逐步培养 和 提 高自 己 的 审美 感知能力。
6
教学 目标
学生能够 准确 感知不同民歌作品的旋律特点、节奏风格、音色 变 化等音乐
要 素 。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民歌作品 所 表达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形 成 自 己 独特
的 审美 体 验 。
学生能够通过对 比 分析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歌作品,感受中国民间音
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学 策略
采 用多样化的 聆听 方式,如分 段聆听 、反 复聆听 、对 比聆听 等, 帮助 学生
深入感知音乐作品。
引导学生 运 用音乐术 语 和 专业 知识对音乐作品 进 行分析和 评价 , 提 高 审美
感知的 准确 性和深 度 。
通过小 组 讨 论 、 合 作学 习 等方式, 鼓励 学生分 享 自 己 的 审美 体 验 和感受,
促进审美 感知能力的 共 同 提 高。
(二)艺术表现
内涵理解
7
艺术表现 是指 通过歌 唱 、 演 奏、 综合 艺术表 演 和音乐 编创 等活动,表达音
乐艺术 美 感和情感内涵的实 践 能力。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 参 与各
种艺术表现活动, 提 高自 己 的艺术表现能力和 创造 力。
教学 目标
学生能够 准确演唱或演 奏 所 选民歌作品,表达作品 所 蕴含的情感内涵和艺
术特色。
学生能够 积极参 与民歌 创 作 或改编尝试 ,展现自 己 的音乐 创 作能力和艺术
表现力。
学生能够通过 综合 艺术表 演 等形式, 将 民歌作品与其 他 艺术形式 相结合 ,
呈 现多元化的艺术表现 效果 。
教学 策略
组织 学生 进 行民歌 演唱或演 奏实 践 活动, 提供 必要的 指 导和 支持 , 帮助 学
生 提 高艺术表现能力。
鼓励 学生 进 行民歌 创 作 或改编尝试 , 提供创 作 素材 和 灵 感 来源 , 激发 学生
的 创 作热情和 创造 力。
组织综合 艺术表 演 活动,如民歌 合唱 、 器 乐 合 奏、 舞蹈伴唱 等,为学生 提
8
供 展 示 艺术 才华 的 平台 和 机会 。
( 三 )文化理解
内涵理解
文化理解 是指 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 途径 ,理解不同文化 语 境中音乐
艺术的人文内涵。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了解民歌作品的文化背景、
历史 渊源 和 社会 意 义 等方面, 提 高自 己 的文化理解能力和人文 素养 。
教学 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 所 选民歌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 渊源 ,理解作品 所 蕴含的文
化内涵和 社会 意 义 。
学生能够通过民歌鉴赏与学 习 , 认 识和理解中国民间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
地位和作用。
学生能够 尊重 和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特色,形 成开放 包容
的文化 心态 。
教学 策略
在民歌鉴赏过程中 融 入 相 关文化背景知识 介绍 , 帮助 学生理解作品的文化
内涵和 社会 意 义 。
9
引导学生关 注 中国民间音乐的 发 展历史和现 状 , 认 识其在中国文化中的 重
要地位和作用。
组织 学生 开 展 跨 文化 交流 活动,如 欣 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歌作品,
增进 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 尊重 。
三 、 学情分析
(一) 已 知内容分析
高一 年级 的学生 经 过 初 中 阶段 的音乐学 习 , 已经掌握 了一 定 的音乐基础知
识,包括音乐的基本元 素 (如旋律、节奏、和 声 、音色等)、音乐的表现形式
和风格特点。在 初 中 阶段 ,学生可能 接触 过不同类 型 的音乐作品,包括中国民
歌、 西 方古 典 音乐等,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 审美 水 平 有了一 定 的基础。
特 别是 在民歌鉴赏方面,学生可能 已经 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民歌分类,如号
子、山歌、小调等, 并 对不同地 区 、不同民族的民歌风格有 初步 的 认 识。对于
民歌的深入理解,如民歌与地理环境、方 言 的关系,民歌在反映 社会 生活、表
达人民情感方面的作用,以及不同民族民歌的独特音乐特征等方面,学生可能
还需要 进 一 步 的学 习 和探究。
10
(二) 新 知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是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旨 在通过鉴
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作品, 让 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民歌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的鉴赏,以及 相 关的民歌知识
和特征分析。
汉族民歌鉴赏:
作品鉴赏:澧水船夫号子(湖南民歌)、脚夫调(陕北民歌)、弥渡山歌
(云南民歌)、姑苏风光(江苏民歌)、孟姜女(河北民歌)、幸福歌(湖北
民歌)。
知识:汉族民歌的分类(号子、山歌、小调)和基本特征。
少数民族民歌鉴赏:
作品鉴赏:辽阔的草原(蒙古族民歌)、宗巴朗松(藏族民歌)、牡丹汗
(维吾尔族民歌)、蝉之歌(侗族大歌)。
知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侗族民歌的特征。
拓展与探究:
通过 聆听 、分析和 比较 不同民歌作品,探究民歌与地理环境、方 言 、 社会